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的擋箭牌
12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語言文化大學教授張波和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暢談了他們所目睹的幾起奇特的學術現象。
首先,在張博主編的《世界語文教學雜志》上,有些撰稿人是著名作家,但投稿論文的“抄襲率”卻在50%以上甚至更高。期刊被拒后,作者轉過頭,把問題論文交給另一家期刊發表。
其次,張波曾經在網上搜索過自己的期刊,搜索結果前六名都是“釣魚”網站。這種網站仍然有很好的市場。北京語言大學一名教師被騙子以“世界語文教學”為名,騙走4萬元。
第三,一位投稿的高校老師承認,這篇論文是從網上買來的,在被編輯部質疑后“花了600元”。
“當時科技部沒有放松。未進行“抽檢”,經檢查后處理,“據王志剛介紹,當事人是由他所在部門處理的。其中,兩名院士候選人“中獎”,一名少將被降職為專業,數名教授被降職為副教授。其中一些人仍然面臨懲罰。
王志剛說,近年來,在科研領域,院士、校長、教授都被判刑。”院士、教授不是盾牌,也不是鐵帽子。他們會處理他們犯下的任何罪行。”。
他告訴張波,科技部已經與公安、網絡信息部門溝通,取締了一些非法代發論文的網站。我也上網查了一下,這樣的網站還是存在的,“我們最近會處理的”。
對于學術不端行為,王志剛表示,近年來情況有所好轉,仍需各單位高度重視,努力承擔責任。一方面,要加大打擊力度,實現“魔鬼一尺高,路十尺高”的目標。另一方面,要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良好的學風和科研環境。
張波委員在提案中提出的一些建議已經“落實”。2020年9月1日,科技部《違反科學技術活動處理暫行規定》正式施行。該條例明確了64項科技違法行為及相應的處理措施,填補了處理部分科技違法行為的制度空白和短板。
科技部秘書長苗少波說,這些措施與政協委員的建議有關。委員們提出了科研誠信、嚴肅查處科研項目公關的建議。
苗紹波在匯報提案辦理情況時說,科技創新工作一直受到政協委員的高度關注。2018年,科技部提出的建議數量為290項,2019年為441項,2020年為497項,“呈快速增長趨勢”。隨著提案數量的增加,質量也在增加。委員們積極圍繞科技創新中的痛點、難點、熱點,提出了高質量、建設性的建議,為解決有關問題提供了思路和幫助。
他舉例指出,在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方面,委員們提出了減輕科研人員負擔、完善科技評價體系、優化科研項目管理等建議。科技部會同財政部、教育部、中科院等部門出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比如,實施“減量行動”減少信息填報和材料報送后,原來的57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表格已減至11份。
苗少波還表示,在提案辦理過程中,科技部注重提案的落實,使委員們關心的問題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經過溝通,委員會成員也對科技工作有了更好的認識,形成了更廣泛的共識,為科技創新奠定了更深層次的基礎。
苗少波說:“處理好提案,就是尊重中國的民主政治制度,尊重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尊重廣大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