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學生打碎手機,其實是換湯不換藥
最近,一位老師強迫違法學生把手機扔到地上,手機在網上廣泛傳播,引起了網民的激烈爭論。當晚,當地教育局發布通知,網絡視頻傳輸屬實,參與學生教育的教師因方法不當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并表示教師將停課調查,安撫學生和家長。
通過這段視頻,我們可以感受到老師在"仇恨鐵不能變成鋼鐵背后的強硬語氣,也能感受到三名學生在老師的命令下的不情愿和不情愿。正如網友所說,這位老師是有原因的。就像不久前引起熱議的張桂梅校長一樣,正是因為他對學生的真誠關懷和期待,老師才在憤怒和沖動的影響下,采取了一種更加極端的解決方案,因為他真誠地關心和期待"深深的愛和責任"。
其實老師還是為了讓學生更加關注學業,其出發點是好的,無可厚非,但其選擇的方式實在不值得鼓勵。強行扔下手機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吸取深刻教訓,對在場的學生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但同時給他們帶來的是強大的震懾力,心理陰影不可估量。其中,哪些功過最為重要,不得而知。但如果學生不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只會加劇他們的抵觸情緒,激化矛盾和沖突。就個人經驗而言,正是因為小時候老師留下的"嚴"字當頭的"強"形象,筆者很難與老師長期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系--遇到學習問題,寧愿向同學求助,也不愿向老師請教。回想起來,這對我的學習和成長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的確,手機,學生,老師,老師之間由來已久的‘愛恨情仇’讓人頭疼。為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你不妨先改變一下解決問題的觀念。目前,明明心是為了學生好,卻因為學生對手機的偏愛,使得教師在管理上不得不站在學生的對立面,演變成了"貓捉老鼠的游戲"。這在某種程度上可能適得其反,讓學生越走越遠。由此看來,更好的辦法應該是化堵為疏,一致對待手機。比如,通過提高課程的參與性和趣味性,通過培養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通過耐心引導學生認識自身的身份和責任,把學生拉到同一戰線,讓學生實現從被動的"不會玩手機"到主動的"不想玩手機"的轉變。"
此外,亦須引入統一的處理守則,供教師參考,例如透過學校、家長和學生達成協議、訂立合約、引入清晰、合理和公平的管理方法,這樣才能令學生和家長了解學校的規章制度,而教師的管理亦有規則可循,不會因憤怒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