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評級機構已接到有關錯誤評級等問題的通知
中國證券協會和中國銀行市場間交易商協會昨天向第三季度介紹了信用評級機構在債券市場的運作和合規情況。
根據通知,第三季度共有89家發行人被評級機構評級,比去年同期增長20.27%。正水平調整和負調整主要是水平調整,占水平調整時間的60%。在評級機構更換后,發行人的數量同比增加。評級機構更名后,大公國際的評級轉移最多,共有13家,占評級機構更換評級機構發行者總數的40.63%。
通知說,中國證券業協會擔心,個別評級機構提高發行者主體水平的比例明顯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存在虛假、高評級等隱患。根據"證券信用評級機構行為守則",對相關評級機構進行了采訪,要求評級機構主動保持良好的評級市場環境,誠信實踐,恪守職業道德,加強行業自律和內部質量管理,堅決杜絕不公平的市場競爭。
與此同時,根據評級行動的滯后,銀行同業拆借商協會還分別采訪了中國誠信國際和大公國際,強調評級機構應不斷監測影響主體信用水平的風險信息,進一步規范評級操作,明確發行人風險事件評估的操作流程,及時啟動不定期跟蹤評級。評級結果應有效地反映信用水平,發揮信用評級風險預警的作用。
根據通知,第三季度,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債券部、有關的證券監督管理局、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國證券協會和中國銀行市場間交易商協會對包括大公國際在內的七家評級機構進行了聯合實地檢查,發現一些合規問題,包括評級規范、評級方法或模型以及數據庫系統,需要改進,評級項目的質量控制不足,評級所需的材料不完整,存檔材料不完整等。
中國證券協會和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表示,將繼續加強在統一評級自律標準和聯合市場評估方面的協調,加強對評級機構的監督和調查,嚴格查處違規行為,促進外部約束機制的發揮和信用評級行業的規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