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加強生態恢復,促進綠色礦山建設
內蒙古礦產資源豐富,是全國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在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中,一些企業的環保意識不強,給當地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近年來,內蒙古加強了礦山地質環境管理,大力保護礦山生態環境,促進資源集約、高效、可持續利用。
據說這是個露天礦,但它再也看不見垃圾場的堆放和堆放。曾經塵土飛揚的露天垃圾場現在被茂密的植被所覆蓋。
我們的目標是用植被改造發達地區,使生態系統能夠自我維持和免費維護。"位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秀珠沁旗的白銀華煤電公司 2 號露天礦,該礦總工程師何錫圖對記者說。" 我們的目標是讓發達地區恢復植被,實現生態系統的自我維持和免費維護。" 該礦總工程師何錫圖對記者說。
實施喬、灌、草立體種植,確保生態修復效果
白銀花二礦每年都會接待許多游客,煤炭生產是主要的游客之一。過去兩年來,干煤開采的何錫圖一直喜歡帶游客到露天煤礦曾經排水的地方。
春夏時節,沿著坡頂的木棧道,映照著郁郁蔥蔥的堿草、三葉草、沙王等植物。沒有棧橋,就很難在茂密的花朵和灌木中行走。"實行喬、灌、草的立體種植,使植被自然更新,抵御高寒地區的惡劣氣候,確保生態恢復的效果。" 赫希格圖在采礦區植被樹種選擇上做出了巨大努力,他在采礦區植被種植樹種的選擇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排土場腳下有幾十米高,是煤礦的辦公區和生活區。過去,一刮風,整個廠區都是塵土飛揚的。今天,高聳的一堆裸露的泥土是綠色的。
內蒙古生態環境司督察員張樹理說,到目前為止,內蒙古有 52 家礦業企業被國家資源部列入國家綠色礦山名錄,191 家礦業企業被列入自治區綠色礦山名錄。
明確綠色礦山建設路線圖,對礦山治理提出嚴格要求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研究所副所長趙正光說,2017 年,自治區提出,到 2020 年,該地區的礦山總體上將達到綠色礦山建設的基本條件,到 2025 年,所有礦山都將達到國家或自治區綠色礦山建設標準。今年,自然保護區內的所有采礦企業也將撤出。
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植被貧瘠,水土流失嚴重。同時,煤炭資源豐富,煤炭開采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如何在采礦過程中實施保護,已成為當地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
在株能集團黑岱溝露天煤礦,株能集團副總經理宋日告訴記者:“即使在企業經營最困難的時候,煤礦復墾綠化工作也沒有停止過,買苗木的錢也從來沒有少過。”。
鄂爾多斯礦區2018年恢復治理面積首次超過受損面積;2019年需要建設19座綠色礦山,實際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準的有70座;截至目前,已建成國家級和自治區兩級綠色礦山97座。今年,鄂爾多斯市提出,到2024年,優先部署和安排基礎條件好、儲量大、使用年限長的大中型礦山建設綠色礦山,不符合綠色礦山標準的礦山企業將逐步退出市場。
錫林郭勒盟自然資源局國土空間生態恢復科科長劉培說:“雖然綠色礦山指標有限,不可能所有礦山都被評為綠色礦山,但我們要求礦山達到綠色礦山評價標準。”。
作為內蒙古東部草原為數不多的露天煤礦之一,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東明露天煤礦于今年1月正式列入國家綠色礦山名錄。
沿著通往山的主干道,從觀景臺到山頂,有茂密的樹木和樹葉。道路兩旁生長著云杉、連翹等80多種植物。三座人工水庫正在碧波蕩漾。最具吸引力的花卉種植區和生態蔬菜種植區,讓人仿佛置身于鄉村。
這不是簡單的綠色修復,而是把曾經傷痕累累、貧瘠的露天礦排土場變成可以創造價值的可用地。這是內蒙古綠色礦山建設的一次探索。千里之外的株能集團在準格爾旗海爾武蘇露天煤礦排土場建立了規劃面積約1萬畝的現代光伏農牧業示范區。示范區內共有8個肉牛養殖場。今年,準格爾縣礦區生態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在這里飼養了1000頭牛、500只羊、2000多只雞。示范區種植的苜蓿經收獲發酵后,可作為牲畜飼料,牲畜排泄物也可作為肥料。
家住薛家灣鎮寧格塔村的陳云海2016年被認定為貧困戶。經過實地考察,準格爾縣礦區生態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安排陳云海喂牲畜,改善了陳云海一家的生活條件。”我在這里一個月能掙4000多元。陳云海說:“我離家近了,日子過得好多了。”。
開一個礦,培植一片綠色,保護生態一方,生態修復使廢棄礦山變成青山。目前,內蒙古有一大批礦山企業開展了具有綠色礦區、綠色農業、綠色工業特點的企業與地方合作,打造體現礦區工業旅游特色、具有休閑農業觀光功能的現代工業科技示范園區,實現礦區“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