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利村的互利致富路:增加特色產業收入,幫助脫貧
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互利村的一些村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村黨支部書記付永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破解這道難題?互利村從2013年起就開始探索。
扶貧要立足產業。發展什么產業?傅永永把目光投向了小紅薯。”種植紅薯是我們村的傳統。這里的土壤、水和氣候都非常適宜,加工的面條也很美味。”
然而,這一獨特的地方產業還沒有做出來主要原因是過去村民分頭耕種,自產自銷,產量低,規模小。要想產生規模效應,必須有人帶頭。”付永勇說。2013年5月,他與其他4名村民在互助村率先成立了紅薯專業合作社。
村民李景良擁有20畝土地。合作社提供種子、銷售和加工粉絲。第一年,合作社收入就超過10萬元。”第一次分紅3萬多元,還不錯!”2015年,合作社成員增加到31個,效益也有所提高。李景亮的年分紅提高到5萬元。
長期以來,王紅艷一家長期以務農為生,偶爾還從事收雜糧的生意。他們一年能掙1萬多元。但2016年9月,妻子因腦出血住院,前后花了10多萬元。老王還是要每天照顧醫院的土地。沒有人管這片土地。如果他不能做生意,他就成了一個窮人家。
在傅永炎的幫助下,2018年,王紅艷將自己的15畝土地和1.5萬元扶貧資金投入村辦公司,每年分紅9500元。除了外來務工人員的收入,他一年內拿到了4萬余元。他妻子的醫療費用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他的家庭在那一年擺脫了貧困。
要想讓更多像王紅艷這樣的貧困戶脫貧,就必須擴大產業規模。2018年初,在合作社基礎上,依托國家400萬元項目資金,湖野村成立了村集體所有制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從事紅薯、雜糧的種植、生產和加工。
2018年,齊力出具證明,確認全村5253畝土地所有權。之后,通過土地整合,村民以土地入股村辦公司,發展產業化合作經營。”除了每年保證村民每股分紅400元外,還有經營利潤分紅。村集體將提供資金,幫助老弱病殘農民解決實際困難。”傅永永簡介。
拌粉、漏粉、撈粉、冷卻、碾磨、粉包裝有幾十道制作粉絲的程序。村民李茂文繼承了他有序制作粉絲的手藝。老李的妻子得了舊病,每年的醫療費是7000元。過去,他靠種玉米掙不到錢,生活也很艱難。村里發展了紅薯粉絲加工產業后,他的家庭技能有了用武之地,兩個月就能掙到8000多元。全家共有13畝地和公司股份,年收入2萬余元。
“過去好年景種玉米時,每畝最多300元。現在,一畝紅薯加工成粉絲,就可以賺3000元,還可以打工、分紅。“日子好過了,”老李僵硬的臉上洋溢著笑容。2018年9月,全村23戶貧困戶全部脫貧。2016年全村人均純收入不足6000元,預計今年將達到近2萬元。
如今,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已投資5000多畝土地,公司去年實現盈利283萬元,今年有望達到350萬元。”目前,我們在產品深加工等方面還存在不足,產業鏈還有延伸空間。我們要把鞏固和擴大扶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結合起來,走一條互利共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