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恐懼之間:羅斯福新政是如何重建美國體制的?
羅斯福的新政"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話題,近年來,新思想層出不窮,其中不乏批判性觀點,如美國經濟史家伯頓·W·布什(BurtonW.Forsum)的著作"羅斯福新政的謊言"(TheLiveryofRoosevelt‘sNewDeal)中,不難看出作者的立場。與現有研究不同的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教授伊拉茲內爾森(Iraznelson)在2004年發表了"恐懼本身:羅斯福的"新政"和當今世界模式的起源",試圖回到"新政"的歷史進程,探索美國體系在那個黑暗時期演變的復雜性和可能性。
Ella Katznelsen,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Iraznelson,來源:columbia.edu)
讀了這本書后,更發人深省的是,持續了20年的"新政"的歷史影響不再局限于美國,而是在二戰后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格局。從某種意義上說,在新政的洗禮之后,對于這個不完美的世界,舊的恐懼消失了,但新的恐懼一直持續到今天。
01
1933年羅斯福上臺時,除英國、法國和一些北歐國家外,德國、意大利、葡萄牙、奧地利、波蘭、匈牙利和其他歐洲國家已成為極權主義、專制或法西斯政權。英國歷史學家馬克·馬佐爾(MarkMazor)認為,這一切都與一戰后歐洲國家民主化進程的混亂有關,1918年后,歐洲內閣成員的平均預期壽命不到一年。多黨制普遍缺乏兩黨立法的穩定性和贏得公眾絕對支持的能力。統計數據顯示,到1925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擁有代表性制度的28個歐洲國家中,有8個已經成為專制國家。到1933年,又有五個專制國家加入了專制國家的行列。五年后,也就是1938年,歐洲只剩下十個民主國家。
黑暗大陸:20世紀的歐洲"(黑暗大陸:歐洲的二十世紀),馬克·馬佐爾(馬克·馬佐韋飾),趙伯文譯,"2016年中信出版社"(來源:Douban.com)
20世紀30年代,大多數歐洲國家不愿為民主的信條而戰,而雄心勃勃的非民主政治選擇被認為能更好地應對現代化的挑戰,這就是民主衰落的趨勢。"歐洲國家已經發現,專制在融入社會、加速工業化和促進技術進步方面更有效率。正如墨索里尼在一次演講中所說:"法西斯主義拋棄了民主中政治平等的傳統謊言,拋棄了個人主義的觀念,打破了關于實現幸福的民主神話。"我們不能夸大自由主義在上個世紀的重要性,把它視為人類現在和未來的信仰;事實上,民主只是上個世紀眾多信條之一。現在,自由主義就像一個即將被拋棄的荒涼的天堂。本世紀是權力的時代,權力的時代,法西斯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