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將相到平民:普通人的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對歷史學家有什么價值?
誰是歷史的主角?在反復的日常生活中究竟有什么可以研究的?"日前,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包偉民、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趙世瑜、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盧錫奇、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侯旭東在由社會科學出版社舉辦的明沙史學嘉年華會上,討論了近年來中國的大眾生活史。
侯旭東在《什么是日常支配的歷史》中指出,西方日常生活研究的興起與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和現象學的興起有關,包括胡塞爾的"生活世界"概念和海德格爾對日常生活"本在"的深刻思考。在中國,梁啟超,章太炎等人于20世紀初發起了"新史學"運動,強調史學必須同時采用社會科學的理論,"無史學則無一切科學,無一切科學則無史學"。在20世紀,中國歷史在社會上越來越科學化。歷史學家常常感到,歷史研究需要解剖社會政治經濟的不同側面,這背離了傳統歷史敘事的傳統,即講述歷史故事的傳統,在一定程度上也讓讀者疏遠了歷史學家。以人為中心的日常生活史就是對這一主潮的一種反動。"。
日常規則的歷史是什么?
侯旭東
生活閱讀新知三聯書店2020-7
今天,雖然日常生活受到了關注,但不能說它是歷史研究的焦點,侯旭東認為,它反映了歷史研究對象和研究思想的多樣化。由于多樣性,我們可以看到過去的豐富性,理解過去的復雜性,不會把歷史簡單地看作是按照一定的規律發展的,也可以使我們更多地理解現在。
研究皇帝或個人,就是在這個世界上為自己找個地方。
中國古代社會的正史傳統是"凡事不成文",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日常"往往沒有史書記載。這也導致留存至今的史料絕大多數只記載帝王將相,普通百姓成為沉默的大多數。趙世雨認為,在一部戲中,經常會有主角帶著配角,但其實,這都是人們有意安排的。如果換個角度,改寫歷史,就可能把主角和配角搞得天翻地覆。他指出,秦始皇很偉大,但沒有一個普通人喜歡它(秦人,262年前-217年前)。怎么會有秦始皇呢?所以,"我更喜歡關注命運的喜悅,他的生活,他所理解的世界。"。
人們對日常生活史的另一個誤解是,人們常常認為日常生活史主要關注的是食物、衣服、住房、住房、婚姻等,其實這只是一種狹義的日常生活,人類歷史是日常生活的歷史,勞動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過去,對歷史精英人物的研究一直被放在政治史、制度史上,從日常生活史的角度來研究,我們可以把歷史人物還原到人類的理解中,使人們對人物的認識更多的是血肉之軀。
從陸游意大利面詩看歷史
歷史學家可以從柴油、大米、石油、鹽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什么價值?"以包偉民的新書"魯油的鄉村世界"為例,根據史料,學者將長江以南小麥的發展歸因于外因,認為這一發展主要來自北方人的南遷,移民促進了小麥生產的擴大。在"魯游的鄉村世界"中,包偉民通過南宋浙東鄉村詩人陸游的詩歌質疑了這一結論。
他在陸游賣蕎麥面"村店,人燒豆草"蕎麥餅新油香,小米甕面"等詩句,可見面食在山會地區百姓飲食結構中的流行。不僅如此,面食還深入到節日的習俗中。陸游留下的文字還表明,山會區的人會吃"除夕",即面湯,他曾記載:"鄉俗夜分余食,歲日必用湯餅,謂之冬餛飩,冬餛飩",陸游也留下了陸游留下的文字,山會區的人會吃"除夕",即面湯湯。而節日習俗形成的前提,當然是面食在當地民眾的飲食結構中具有一定的歷史傳統,在不同社會階層民眾的飲食中也具有相當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