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為破碎的天使打開了一扇窗戶
這是一群折斷的"天使",有些人看不見"雪后的鵝黃,第一芽的新鮮綠色",有些人聽不到"燕在梁間低語",有些人不知道"世界上的四月天堂"是什么意思。
然而,愛、溫暖、希望一直存在。多年來,安徽省渤州特殊教育學校大力推進職業教育,幫助殘疾學生掌握一門技能,幫助特殊兒童群體終身發展。
為了就業和融入社會生活而培養技能
在開放的教室里,布置了近八十張縫紉桌,組成一個小車間。這是渤州特殊教育學校服裝專業的訓練場。聽力有障礙的學生在里面縫制衣服,一個接一個地穿過縫紉機。技術指導員黃朝華說:"他們擅長模仿動作,有很強的接受標準化學習的能力。因為聽力受損,事情也會更加集中。在實際練習課中,學生們制作了帽子、袋子、工作裙、旗袍、褲子等,其中包括16套服裝和120套床上用品。
渤州特殊教育學校成立于1959年,是安徽省最早的特殊教育學校之一,有25個教學班,490名學生。剪紙裝潢專業是學校的主導專業,具有當地文化色彩。目前,全校共有剪紙作品200余種,年產量數萬種,在各類比賽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作品不僅作為旅游文化產品銷往博州市各地,還成為市委、市政府的外來禮品,并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韓國、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進行交流。
近年來,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學校開設了計算機、服裝生產和生產管理、工藝美術三個專業,并增設了茶藝、書法、按摩、計算機等課程。
盲人按摩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每年都達到100%,有效地解決了皖北盲人的就業問題。城市地區的學校和服裝廠開展校企合作,運送了近120名服裝生產專業的畢業生。每年都會組織學生到服裝廠學習和實習。
培養智力,自力更生,減輕家庭負擔
老師,前天,我爸爸和我加班很晚,孩子一個人被鎖在家里,回家后發現孩子餓得直哭,看著他無助的眼睛,我真的討厭他們的無能。"學生家長的哭聲感動了在場的老師。多年來,已經畢業的學生回到了自己的家庭。他們大多找不到工作,成為家庭的負擔。
如何培養智障學生的自理能力和自力更生能力,真正解決家長的困難?
今年秋天,學校開設烹飪課,每天兩節課,每周10節課,配備一名專業烹飪老師。在課堂上,烹飪老師李恒志手把手地教裴智生做"宮保雞"、"燉排骨"等基本菜肴。學生們熱情地在實踐中了解水果和蔬菜的種類和用途、烹飪材料、廚房用具,在動手操作中學會清潔、切菜、調味、燒制、煎炸、收集果汁、盤子等等。
學校還開設烘焙和家政課程。在烘焙課上,西點軍校的老師帶領學生打雞蛋、放糖、稱面條和量油。制作了甜甜圈、面包、蛋撻、紙杯蛋糕、餅干、棗餅和其他甜點。今年中秋節,學校為聾人和智力遲鈍的學生開設了職業培訓課程,為他們制作2316個月餅,這些月餅是按學生分配的。
這些看似簡單的技能,既能做飯、做飯、做家務,又能做好家里的幫手,是清華、北大弱智學生的學習困難,也是家長們最迫切的希望。
互相幫助,實現自我價值
這個世界太大了,我想出去看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聽力障礙者逐漸走出家門,享受祖國的大江大山,但是景區里適合他們的公共設施和手語解說資源嚴重短缺,為特殊群體提供的專業旅游服務幾乎是空白。
在2018年3月,學校成立了教育基金會手語文化推廣小組,并制定了詳細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