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媒體文章:中國將在中東外交中發揮更大作用
11月底,伊朗頂尖的核科學家穆赫辛·法赫里扎德(Muhsin Fahrizad)在德黑蘭附近被暗殺。這起罪行顯然是一次復雜行動的結果,美國和以色列的安全機構摩薩德也受到了譴責。
這次暗殺發生在美國和伊朗之間關系日益緊張的時候。
在11月30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譴責殺害法赫里扎德的行為,稱其為"破壞地區和平與穩定"。
中國有著在中東外交中發揮更大作用的主要經濟動機,這一作用明確反對美國在海外的單邊主義。
今年10月,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會見伊朗外長扎里夫時,提議建立一個有各利益攸關方參與的區域多邊對話平臺,探討如何利用政治和外交手段解決中東和海灣地區面臨的安全問題。
美國在解除聯合國對伊朗的武器禁運后,未經安理會批準,繼續對伊朗實施單方面制裁。
中東領導人正越來越多地將注意力轉向戰略合作伙伴中國。北京方面已經在討論投資支持該地區雄心勃勃的基礎設施和技術計劃,包括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Mohamed Ben Salman)廣為宣傳的"2030年愿景"(Vision 2030)和巴沙爾在敘利亞的重建計劃。
作為沙特人工智能新戰略的一部分,沙特阿拉伯國家人工智能中心(NationalArtificialIntelligence Center)于10月與中國華為(Huawei)簽署了一項協議。
中國對中東能源供應(包括清潔能源和石油)的需求日益增長,這意味著維護該地區的經濟和政治穩定符合中國的最佳利益。
此外,中國和中東之間的廣泛外交接觸也有先例。今年6月,中國和阿拉伯政黨舉行了一次特別對話會議。60多名阿拉伯政黨領導人參加了與中國的在線對話。這樣一次會議的召開本身就表明,中國在加深中東現有政治分歧方面沒有回避外交參與。
理解中國在該地區的復雜動機,不能僅從二元視角來看待,也不能被視為中美緊張關系的代表。
目前,中國在中東地區的能源出口、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投資甚至外交交流都受到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