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不能偽造的,更不要說破壞了"--論法國影評人、理論家和導演德魯克
路易斯·德魯克(Louis Drucker)是一批在世界電影史上做出不可磨滅貢獻的富有遠見和創新的藝術家之一。與他33歲的短命相比,他在電影批評、電影理論和電影創作這三個領域的遺產是多么豐富,他對法國電影乃至世界各地的電影有多么大的影響。在紀念德魯克誕辰130周年之際,重讀他的一系列電影仍然是發人深省和啟發人心的。
眾所周知,電影最早是由法國人盧米爾兄弟在1895年發明的。比這部影片早出生5年的德魯克曾鄙視同胞們開創的新娛樂形式,認為這種雜耍式的活動攝影為大眾提供的無非是低俗的娛樂,因此也是資本家用來賺錢的另一種技術手段。然而,1916年的一次觀影事件徹底改變了他對這部電影的看法。這一年,他結識了比利時女演員伊娃,在她的勸說下,看了美國導演德米勒的電影《偷情》,一部讓他無法自拔的美國電影。以此為契機,他開始對當時法國,意大利和美國電影的工業狀況和藝術水平進行全面的比較研究,在電影本體問題上貢獻了一系列極為重要的理論成果。其中,他對電影"工業,傳播和藝術的三重屬性"的理解,正如美國學者麥柯里所指出的"遠遠超前于時代"。"
匈牙利電影理論家巴拉齊有句名言:"電影攝影機是從歐洲引進美國的,電影藝術則是從美國引進歐洲的。"的確,早期的法國電影曾經占據了世界電影市場的80%,但二戰后,情況發生了根本的逆轉,而美國電影又主宰了法國市場。
迅速變化的世界電影模式,尤其是法國電影的萎靡不振,促使法國人德呂克發起了一場龐大的法國印象派--先鋒電影藝術運動。然而,與其他過于關注電影藝術性偏執的法國藝術家不同,德魯克一直非常重視電影的工業屬性。
如果說電影的商業屬性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忠實,那么德魯克對電影傳播屬性的分析則具有很強的原創性和前瞻性。作為一種新的傳播方式,電影的強度和廣度是獨一無二的,在這一點上,人類迄今為止創造的所有傳播手段都難以望其項背。事實上,在電影中,一個手勢,一個表情所代表的意義遠遠超過一個句子,無論是在傳播速度還是在交流的清晰度上。毫無疑問,他正在敏銳地與影片最令人驚嘆的一面搏斗--與閱讀需要大腦準備不同,它能瞬間同時打動影院里的所有觀眾。卓別林僅僅憑借一個名字,一個鬼臉和一個微笑,一種其他藝術無法企及的無與倫比的交流力量,就征服了全球觀眾。他甚至開玩笑說,一戰戰國不知如何利用影片的大宣傳,大動員,看得出他的頭腦是多么深刻敏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