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國產動畫的老IP迎接新觀眾
為什么孩子不理解我辛苦的工作?為什么爸爸媽媽要強迫我做我不喜歡的事情?為什么孩子這么不聽話?"為什么爸爸媽媽總是對我不滿意?……這些父母-孩子的問題發生在我們周圍,也發生在一個"超過年齡的孩子"的舞臺上。
去年11月,音樂劇"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穿越平行世界"在上海首映,國內動畫片IP再次成為一個新的跨界。"親子關系"的核心沒有改變,但它增加了快遞、在線課程、人工智能等元素。
談到國產老動畫,80后和90后可以脫口而出幾個著名的IP、葫蘆兄弟、納查和猴王--但當時沒有IP的概念。然而,這些IP大多現在只出現在懷舊的帖子中,偶爾會在屏幕或舞臺上重播,比如夏洛特煩惱里的葫蘆兄弟,"記憶殺戮",只作為那個時代的象征--舊日的激情依然存在。
從1995年的"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到2013年的"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除了數百部動畫片、戲劇電影、現場情景喜劇甚至戲劇之外,還推出了數百部動畫片、戲劇電影、現場情景喜劇,甚至還有電視劇。當第一代兒童看到"大頭兒子"時,現在許多人已經成長為"小頭爸爸"。一部從未出現在銀幕上和舞臺上的經典動畫"IP",如何與一代又一代的新觀眾交流?
張立是80后一代5歲的父親,他小時候看過"大頭兒子"的漫畫,現在帶他的兒子去看同樣的音樂劇。小時候,我羨慕‘大頭子’,希望有一個能像‘小頭爸爸’一樣理解自己的父親。"現在我有了孩子,我發現我的孩子的麻煩是相似的,但是成年人可以做出更好的反應。"張立說。
大頭子"音樂劇導演胡小清說,這部音樂劇保留了原來的人群,并試圖通過"大頭子"穿越平行世界的新故事,探討父母與孩子之間溝通的誤區。
在舞臺中間,有"大兒子的家"和幼兒園。在幼兒園里有一出戲,圍裙母親和二樓的其他父母正在愉快地交流關于撫養孩子的課程。當談到興奮時,音樂響起,舞臺上的畫面切換,一樓的孩子變成皮影戲中的小人物,父母成為木偶老師。他們深情地宣揚自己的教育理念,而孩子們則用木偶的四肢和表情來配合他們。
國家圖書館社會教部主任王志庚回憶說,九十年代,許多兒童的文藝作品都是從國外引進的,關于現實題材的漫畫就更少了,所以當"大頭子"誕生時,他講述了他周圍的故事,觀眾之間很親近;動畫的形式、風格和語言作為一個整體,走的是平民的路線,而不是神秘的"階級"家庭,是一種平民敘事,孩子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電影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