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2號”重啟 美國無法阻擋歐洲那顆自主的心
在"沉默"一年后,由于美國的制裁,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建設項目幾天前重新啟動,圍繞該項目的美歐俄三方在能源安全、經濟利益和地緣政治博弈方面再次"浮出水面"。
停止工作一年,重新開始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2月11日報道,"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建設項目運營公司NordStream2AG當天根據計劃恢復"北溪2號"工程管道鋪設工作。該公司表示,福爾圖納管道將鋪設在距離德國專屬經濟區30米以內的一個2600米長的區域內。
前一天,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拉瓦說,美國不會停止阻止"北溪2號"項目在俄羅斯的實施,但俄羅斯的建設計劃不會改變。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援引專家分析稱,恢復鋪設表明,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可能已經成功地就與繼續鋪設管道有關的法律問題達成了協議,現在看來,"北溪2號"項目的完成將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DXS指出,12月初,德國海事當局發布了一份航行通知,稱波羅的海地區將負責鋪設管道。在此之前,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曾多次公開表示支持"北溪2號"項目,稱美國對該項目的制裁是不可接受的。
北溪2號"項目的目的是鋪設兩條從俄羅斯海岸經由波羅的海到德國的天然氣管道,后者可以繞過烏克蘭將俄羅斯的天然氣輸送到德國,然后再通過德國干線管道輸送到其他歐洲國家。這兩條管道的總輸氣能力為每年550億立方米,是由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和五家歐洲公司聯合開發的。
自從了解到北溪2號項目以來,美國一直反對這條管道,認為這條管道將增強歐盟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并進一步擴大俄羅斯在歐洲地區的政治影響力。為此,美國一再以確保歐洲能源安全為由,阻止該項目的推進。
2019年12月,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正式簽署了"2020年國防預算法",該法案規定了對北溪2號項目的制裁,并要求參與鋪設管道的公司立即停止施工。自那時起,瑞士ALISEA公司宣布暫停施工,超過90%的"北溪2號"項目的建設進度被迫"關閉"。
現在,一年后,"北溪2號"項目的建設重新啟動,美國、俄羅斯和歐洲之間的爭端再次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抓住機會帶頭
自今年初以來,美國和歐洲在"北溪2號"項目上的競爭時有發生。今年8月,美國希望加強對參與北溪2號項目的公司的制裁。消息一傳出,歐洲國家就做出了激烈的反應。歐盟24個成員國迅速向美國國務院發出聯合抗議,明確批評美國政府違反國際法對該項目進行制裁。
12月5日,美國再次高呼"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要求歐盟立即停止這一項目。但就目前情況而言,很明顯,德國并未購買該項目。
德國和俄羅斯恢復了北溪2號項目的管道鋪設,同時考慮到關閉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的減少,以及歐洲將繼續按照既定步驟向美國政府推進歐洲戰略自主的政治宣言。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歐洲研究所(Institute of European Studies of China Institute of現代國際關系)副研究員陳勇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德國在美國大選后的舉動,意在抓住戰略窗口時期,爭取該項目的后續行動。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副教授趙克認為,對德國來說,“北溪 2 號”工程的恢復有一定的風險。”在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看來,穩定和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格局離不開俄羅斯的參與。因此,我們應該擴大與俄羅斯在能源領域的合作,把俄羅斯作為地緣政治安全框架的伙伴。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在經濟上的行為是一致的。然而,美國現政府并不認同這一觀點。”趙克指出,美國大選后,美國的政治變化使得德國等歐洲國家有可能說服美國新政府接受這一觀點。
最近,美國國內有許多聲音呼吁美國新政府修復美歐關系,彌補美國單方面外交政策造成的盟友之間的裂痕。《金融時報》報道說,歐盟委員會最近還起草了一份歐盟 - 美國全球變化新議程草案,旨在重振近年來受損的跨大西洋伙伴關系。未來,美歐有沒有可能就有爭議的“北溪 2 號”項目達成和解?
“美國在許多國際問題上仍然需要歐洲,并希望它在全球地緣政治格局變化中發揮更大作用。因此,美國可能會在北溪二號項目上妥協,并有條件地默許按照歐洲的設想順利完成該項目。不過,歐洲在其他方面也需要付出“代價”,比如在北約框架內增加投資,與美國其他全球戰略合作,在《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談判中做出一些讓步。”趙可說
北溪二期工程雖然已進入“復工”階段,但離竣工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但離投產還有很長的距離。據悉,美國 2021 年國防預算法案草案解釋性文件指出,美國參眾兩院一致將擴大制裁“北溪 2 號”的項目列入國防預算。
此外,在許多國際觀察人士看來,“北溪 2 號”項目是俄德關系的壓艙石,也是德國在美俄之間立場的風向標,影響著該地區的地緣政治博弈。未來,美俄歐三國關系將如何調整?答案充滿了不確定性。
“北溪 2 號工程已經成為美國和歐洲之間的一根刺。雖然不會徹底分裂兩個盟國,但會暴露出雙方原有的矛盾。例如,如何處理與俄羅斯的關系,美國一直很強硬,而歐洲則希望為與俄羅斯的溝通和談判預留空間。”陳敏認為,隨著美國新政府上臺,美歐關系或將迎來新的蜜月期。不過,毫無疑問,歐洲將繼續追求戰略自主,不會因為美國政府的更迭而改變。”歐洲對大西洋彼岸的不信任根深蒂固。他們意識到,只有保持自主性和保持自身整合的能力才是最安全的。這是歐洲的底線思維和風險意識。”
過去,許多政治家并不認為美國和歐洲的關系是美國和歐洲之間的關系。所謂“不歸過去”,并不意味著跨大西洋聯盟被削弱甚至解體,而是不能回到以前美歐之間地位不平等、投資不平衡的格局。過去,美國在聯盟中占據主導地位,投入更多。未來,通過北溪 2 號工程等地緣政治事件,歐洲將進一步增強戰略自主性,承擔更多責任,使歐美關系更加平等和平衡。”趙可說。
歐盟委員會副主席、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約瑟夫·博雷利近日在德國媒體上表示,美國在歐洲安全中的作用至關重要,但同時,歐洲人必須更加關注自身安全。”一個具有戰略意識和能力的歐洲是美國和歐洲自己需要的更好的伙伴和北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