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畢業生就業新空間方向在哪里
據教育部統計,2021年大學畢業生人數將首次超過900萬人,達到909萬人,2022年將超過1000萬人。
對于大學生來說,不僅要看到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的就業挑戰,而且要正確認識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自己。高校要挖掘更多的就業資源,擴大就業空間,從人才培養到就業,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受到沖擊。但教育部高學部副司長吳愛華近日透露,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截至今年9月1日,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比去年有所改善。
同時,他還指出,到2021年,大學畢業生人數將首次超過900萬人,規模的擴大勢必使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就業情況好于預期
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不僅是疫情的影響,也是經濟結構調整等因素的影響。吳愛華說,今年大學生就業困難主要受多種因素的疊加影響,其中一些因素是短期的,有些是長期的。
首先,防疫防控最直接的影響是高校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不能面對面接觸,特別是在今年2月和3月。同時,網上工作需要大量的畢業生,許多網絡企業想招聘卻不能進入校園,學生和企業都很焦慮。
第二,高等教育大眾化效應今年開始顯現,畢業生近874萬人,比上年增加幾十萬人。
與此同時,中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時期,必然伴隨著產業的動態調整,尤其是產能不足和庫存產業就業需求的減弱。
為了應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今年,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高等教育擴招、基層崗位擴招、畢業生參軍等多項支持相關領域就業的措施。目前,2020年畢業生就業情況總體上穩定,比預期的要好得多。
高等教育有效支持經濟發展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數據,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總入學率達到51.6%,在校學生總數達到40.02萬人,這兩個數字表明我國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飛躍,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
中國高等教育學院副院長劉傳生認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有力地支持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長期穩定。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時代,大學生人數大幅度增加,就業形勢將發生變化。據教育部統計,2021年大學畢業生人數將首次超過900萬人,達到909萬人,下一屆畢業生人數將超過1000萬人。
在這方面,吳愛華認為,一方面要看到嚴峻的就業形勢,另一方面也要尋找新的機會。
吳愛華說:"一般來說,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增長率將帶來新的就業機會。"吳愛華說,在我國總人口中,大學生的比例不是太大,而是更少。美國有3億多人,其中包括1.4億大學生,而中國14億多人口中只有1.7億大學生。再過十多年,就有一億多大學畢業生進入各行業,在全國14億多人口中,將有3億多名大學生。如何配置這些人力資源,調整結構,提高素質,將成為一項重要的工作。
關注六個新的就業空間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靈活就業和自由職業者的比例在不斷增加,特別是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一些新的領域創造了更多的新的就業機會。
未來,大學生就業的新空間在哪里?"吳愛華參照國家總體布局,梳理了當前的六個新就業空間。
從新的政策空間看,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門聯合發布的"支持新型企業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擴大就業的意見",提出支持發展15種新型商業模式,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空間,如網上服務、個體經濟、共享經濟等。
從新的產業空間來看,由于產業轉型升級,科技水平、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對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據估計,整個大數據產業需要2000萬人,畢業生供不應求。
從企業新空間的角度看,不同企業的情況各不相同。在經濟轉型升級的背景下,部分企業面臨庫存和生產能力的流失,吸納的就業崗位不多,但也有相當多的領域對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例如,今年教育部、中關村和深圳工業園區聯合進行了專門招聘。中關村提供了130000個就業崗位,深圳提供了140000個就業機會,但提供的簡歷數量卻少于工作崗位的數量。
從新的技能空間來看,目前許多技能領域的人才嚴重短缺,例如物聯網安裝調試器、無人駕駛飛機、電子競爭對手等新技能短缺,目前僅物聯網安裝調試器就有500萬人短缺,家政等傳統服務業也面臨人才缺口。
從新的區域空間來看,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活動地區的人力資源供應與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不相適應。近年來,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就業機會,深圳向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征求了高質量的資源。
從創業的新空間看,目前國家鼓勵"群眾性創業創新",青年創業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非常有利。
吳愛華提醒,對于大學生來說,不僅要看到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的就業挑戰,而且要正確認識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自己。高校要挖掘更多的就業資源,擴大就業空間,從人才培養到就業,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