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患者福音:跟預報天氣一樣預報發作風險
癲癇是腦神經元突然異常放電,導致短暫性腦功能障礙的慢性疾病。在中國,癲癇已成為僅次于頭痛的第二大神經系統疾病。
癲癇發作可分為部分 / 局灶性發作、全身性發作和不可分型發作。如果癲癇病得不到及時治療,可能會給病人造成很大的傷害。
美國加州大學伯爾尼分校和日內瓦大學神經科學家對臨床認可的腦部植入物進行的最新分析顯示,大腦活動模式可以提前幾天預測癲癇患者的癲癇發作風險。
這項研究發表在《柳葉刀神經學》雜志上。
40 多年來,關于癲癇發作預測的研究一直集中在早期預警系統的開發上,這種系統充其量只能在癲癇發作前幾秒鐘或幾分鐘向患者發出警報。
這是本研究的結果首次能夠可靠地提前幾天預測癲癇發作,這可以大大方便患者避免癲癇發作的風險。
癲癇會導致抽搐、幻覺或失去知覺。幾十年來,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試圖用電活動來預測即將到來的癲癇發作,但成功率有限。
研究人員使用了植入式大腦刺激裝置,當癲癇發作的第一個征兆出現時,它可以通過精確刺激大腦來快速停止癲癇發作。
這個被稱為神經空間 RNs 系統的設備,也可以讓研究小組研究正常生活中病人記錄數月甚至數年的癲癇相關大腦活動。
通過分析數據,發現癲癇發作并不像看上去那么隨機。在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開始測試這些模式是否可以用來建立臨床上可靠的機制來預測癲癇發作的風險。
人員建立了統計模型,將植入神經空間設備的 18 名癲癇患者的大腦活動模式與隨后的癲癇發作相匹配。隨后,研究小組利用 2004 年至 2018 年 RNS 系統多中心長期治療試驗的 157 名參與者的數據,對這些預測算法進行了測試。
回顧試驗數據,研究人員能夠識別出一段時間,患者癲癇發作的可能性是基線水平的近 10 倍,在一些患者中,這些高危期的跡象可以提前幾天發現。
當然,癲癇發作的風險增加并不一定意味著癲癇發作的發生。
盡管許多人已經報告了導致癲癇發作的因素,如壓力、酒精、錯誤的藥物劑量或睡眠不足,但神經科醫生仍不確定在特定的時間是什么引起癲癇的。
就像天氣預報一樣,這種預測不能準確地加速病人的發作。但是,根據大腦活動情況,患者可以知道癲癇發生的概率,如果風險很高,則應避免可能引發癲癇發作的活動。
另外,準確預測癲癇發作的危險性,也可以使神經科醫生據此調整患者的藥物劑量。大多數情況下,維持低劑量以盡量減少副作用,只有當癲癇發作的風險很高時,才能增加劑量
研究人員發現,從研究參與者的大腦活動中預測未來癲癇發作風險的程度存在顯著差異。
一些受試者不能預測下一個周期中 40% 的受試者的大腦活動,而其他受試者只能提前 40% 的風險進行預測。
針對這種差異,研究人員表示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