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新能源車上顯示的里程數與實際行駛情況相差甚遠?
“實際行駛里程為113公里,標示里程為289公里,實際行駛里程僅為顯示里程的1/3以上”,這對本周在京新能源車主來說是件壞事,但他絕非孤軍奮戰。
如今,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上,400公里以上的行駛里程已成為主流。然而,當新能源汽車在冬季使用時,實際行駛里程普遍大幅縮水,這也引來了不少車主的陣陣叫好和質疑:為什么表觀里程與實際行駛情況不符?公司如何對“長跑”的里程數提出投訴?
“12月12日,電池充滿電,顯示續航里程為400公里;12月14日,113公里后,剩余續航里程為101公里。這意味著車輛的實際最大距離為214公里。”北京市朝陽區一輛新能源汽車的車主駕駛著“綜合里程400公里”的國產品牌新能源汽車。在零攝氏度的天氣里,汽車的空調和暖風都被調到二檔,只在市區行駛。對于這樣的耐力表現,他表示困惑和不滿。
幾天前,國內多家知名汽車網站組織的新能源汽車冬季實際續航能力測試表明,與汽車在低溫環境下標注的“綜合使用里程數”相比,各廠家新能源汽車的實際續航能力大大降低,而新能源汽車在低溫環境下的實際續航能力明顯下降一些車輛的行駛里程甚至縮小了一半以上。
根據國家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發布的數據,影響電動汽車冬季行駛里程的關鍵因素是室外溫度和空調能耗。試驗結果表明,在室外零下7℃和車內22℃的條件下,新能源汽車的平均行駛里程將減少39%,部分未配備電池溫度控制系統的車輛將降低60%。
據了解,目前新能源汽車主要采用三元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作為動力電池。它們的電化學性能和材料物理性能決定了在低溫下的驅動范圍將縮短既然這是一個客觀規律,為什么廠家在促銷時只標注綜合續航里程,卻不全面考慮冬季情況?”這已經成為許多新能源所有者的共同問題。
記者在走訪北京新能源汽車市場時發現,目前在售的各類新能源汽車的“綜合系列”在京城普遍凸顯。400公里以上的續航里程成為主流車型,部分車型的續航里程甚至超過700公里。
你怎么知道這些車輛的行駛里程?據了解,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綜合范圍大多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標識。里程數是指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上公布的純電動模式下,汽車僅依靠電池內的動力來支撐車輛的最高里程數。國內數據根據NEDC(新歐洲行駛循環)工況定義。
雖然它被稱為“新歐洲”,但它實際上是20年前的版本,并不新鮮。NEDC循環試驗包括四個市區循環和一個郊區循環。關鍵是,它們都是在實驗室里完成的。與現實中復雜的駕駛環境相比,這仍然是理想的駕駛條件測試。”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作為中國高級電動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的李亮,這才是真正反映中國電動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的運營狀況。2025年后,中國工況將取代NEDC,并應用于所有國產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