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胃病要警惕 這七類藥會暗傷胃黏膜
人吃五谷雜糧,腸胃功勞最大,負擔也最重。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人都在不經(jīng)意間盯著胃病。如果患有慢性胃病,如萎縮性胃炎、反流性胃食管炎、胃潰瘍、十二指腸膽汁反流性胃炎,胃黏膜本身的保護機制就會降低,出現(xiàn)腹痛、腹脹等上腹部不適。此時,除了需要注意日常飲食外,還要在口服或注射以下藥物時提高警惕。今天,藥師就為大家介紹一下胃病患者需要謹慎使用的7種藥物。
解熱鎮(zhèn)痛藥,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吡羅昔康、保泰松、雙氯芬酸、布洛芬等解熱鎮(zhèn)痛藥物,可損害胃黏膜的保護機制。服用后易出現(xiàn)上消化道不良反應,如上腹部疼痛不適、消化不良,甚至胃腸道出血。此外,胃鏡檢查常有胃黏膜炎癥、糜爛和潰瘍,并伴有嚴重潰瘍穿孔出血。因此,胃病患者應盡量減少此類藥物的使用。
對于患有消化性潰瘍、幽門螺桿菌感染、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或正在使用華法林和糖皮質(zhì)激素類藥物的患者,在服用此類藥物時應更加謹慎。
如果因病需要服用,應盡量選擇相對安全的品種,如塞來昔布、布洛芬等,并在醫(yī)生指導下調(diào)整用法和劑量,盡量使用較小劑量。同時,奧美拉唑、泮托拉唑、米索前列醇等藥物可抑制胃酸分泌,從而保護胃腸黏膜。
糖皮質(zhì)激素類藥物包括地塞米松、強的松、潑尼松龍、甲基強的松龍、倍他米松等,這類藥物可誘發(fā)胃腸道潰瘍,或使?jié)儚桶l(fā)、惡化。
研究表明,糖皮質(zhì)激素能延緩組織愈合,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減少保護性胃粘液的分泌,從而降低胃黏膜的阻力。對于胃病患者,糖皮質(zhì)激素可誘發(fā)或加重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甚至引起胃腸道穿孔。因此,胃病患者在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時應謹慎。
如利血平片、復方利血平片、復方利血平片、復方利血平片、復方利血平氨基蝶呤片。利血平能促進胃酸分泌過多,誘發(fā)或加重胃潰瘍出血。因此,胃病患者應避免使用含利血平的降壓藥。這些藥物的說明書也明確指出“胃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禁用”。
含有鈣、鉀和鐵的藥物,如氯化鉀片、鐵和鈣補充劑。氯化鉀和鐵能直接刺激胃粘膜。目前常用的補鈣劑主要含有碳酸鈣和維生素D,這類制劑還會引起打嗝、便秘、腹脹、腹痛、胃腸脹氣、惡心、嘔吐等胃腸道不良反應。長期過量服用碳酸鈣也會引起胃酸分泌反彈增加。因此,如果你有胃病,服用上述藥物時要注意調(diào)整用法和劑量,并密切注意自己的胃腸功能。
抗生素如四環(huán)素、紅霉素、甲硝唑、呋喃等多種口服抗生素易引起惡心、嘔吐、腹痛、食欲不振,加重消化性潰瘍甚至出血;據(jù)悉,服用青霉素類抗生素后,除一般胃腸道癥狀外,還有急性腹痛和胃腸道出血也可能發(fā)生。靜脈滴注紅霉素,也會出現(xiàn)胃腸道癥狀,偶有胃腸道出血。
多粘菌素對胃黏膜上皮細胞具有毒性,可引起胃黏膜局部缺血,促進組胺釋放,形成胃炎和胃黏膜損傷。
抗腫瘤藥物如甲氨蝶呤、6-稀嘌呤、5-氟尿嘧啶等,可刺激胃腸黏膜產(chǎn)生彌漫性炎癥、黏膜腫脹、糜爛、胃炎或胃潰瘍、惡心、嘔吐、厭食等癥狀。
清熱解毒通便類藥物包括具有苦寒性的中藥制劑。很多“發(fā)燒”或便秘的患者會選擇具有清熱通便功效的中成藥,這種藥是由苦寒中藥組成,如大黃、黃連、黃芩、石膏、人工牛黃、梔子等,根據(jù)中醫(yī)理論,長期或大規(guī)模使用這種“苦寒”,會損傷“脾陽”,引起腸胃不適,如食欲不振、腹脹腹痛等。因此,如果你患有胃病,屬于脾胃虛寒證型,就要特別注意這種中藥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