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加工拓場景,水產領域前景廣闊
今年以來,盡管受疫情影響,業界對水產品未來發展趨勢仍持樂觀態度。上海和宇速凍食品有限公司總裁、中國水產品流通加工協會三文魚分會常務理事長魯昕表示,隨著國民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公眾對水產品的認識不斷提高,水產品在日常飲食結構中的比重提高,大大增加了我國水產品的進口量。
據報道,2017年9月,我國水產蛋白質突破900萬噸,首次超過豬肉。今年4月發布的《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0-2029)》也預測,未來十年,水產品總體供需增長緩慢,進口增速將快于出口增速。預計2029年進口量將達到751萬噸,同時出口量也將略有增長,2029年將增至490萬噸。
未來,中國漁業如何穩步發展?在不久前召開的2020年中國水產品大會上,中國水產品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崔鶴表示,水產品加工是衡量一個地區漁業發展是否健康的最關鍵指標。
以小龍蝦、大閘蟹為例,短短幾年,中國小龍蝦產業得到了廣泛普及。2019年總產值達到4110億元,深加工是主要動力。大閘蟹缺乏深加工。因此,消費者全年都可以吃小龍蝦,而大閘蟹只有3個月的品嘗期;小龍蝦口味多樣,大閘蟹以蒸為主。
“加工是行業健康發展的平衡器和緩沖器,可以促進第一、第三產業的發展。”崔鶴說,水產品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產品集中上市。如果沒有加工環節,就會有“白菜價”。比如湖北的鰱魚產量很高,但價格從6年前的1.8元/斤漲到3年前的2.2元/斤,現在已經達到3.2元/公斤。這主要是因為魚丸企業大量采購鰱魚制作魚糜。
加工環節既能帶動產業發展,增加漁民收入,又能促進水產品的高價值利用。比如,新鮮水產品進入餐廳,最大的問題就是屠宰后的內臟和鱗片都變成了生活垃圾。如果活魚先進入加工廠加工,其副產品可以重新加工,賣個好價錢,這樣就解決了環保問題
此外,他認為,水產品加工符合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便于儲運和烹飪,促進了電子商務的發展。水產品加工不僅更有效地保障了水產品的供應,而且培育了一大批活躍在國際貿易舞臺上的水產加工企業,帶動了漁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漁民收入的增加。
近年來,國際高端水產品紛紛瞄準中國市場。自疫情爆發以來,高端水產品(龍蝦、帝王蟹、象蛤、三文魚等)的進口和消費遭受挫折。加拿大大西洋商會(acbn)首席代表王曉云在會上表示,加拿大龍蝦和帝王蟹的消費場景過于單一,應該從中衍生出更多的消費場景,比如產品升級,讓產品適合零售包裝,或深加工產品等
王曉云說,加拿大是加拿大龍蝦的原產國,而中國是水產品加工大國,非常擅長做精品,提升精品。如果兩國合作,他們將能夠為加拿大龍蝦開發更多的消費場景,并生產出更適合新一代消費者需求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