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專家率先揭示肝癌復發轉移的機制,探索肝癌治療的新策略
中新網12月24日電(記者陳靜)原發性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中國每年都有大量新診斷的肝癌患者。手術是肝癌根治性治療的重要手段,但術后5年內復發轉移率仍很高。醫學專家一直在努力探索肝癌復發轉移的機制,希望能為肝癌的治療制定更有效的新策略。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24日披露,中國科學院院士樊家團隊、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中山醫院)樊家團隊率先揭示了早期復發肝癌的特征免疫圖譜和免疫逃逸機制,為進一步提高肝癌免疫治療的療效,尋找防治肝癌復發轉移的有效新策略提供了更多的理論依據和實驗依據。
據報道,研究人員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分析原發性和復發性肝癌之間的免疫微生態差異。國際知名生物雜志《細胞》在網上發表了范佳團隊與相關企業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完成的“早期復發性肝癌微生態系統單細胞全景分析”的最新成果。據了解,單細胞測序技術為微觀解釋細胞行為和免疫機制提供了新的工具,使人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復發性腫瘤的免疫特性,從監測和用藥等方面更好地應對腫瘤復發成為可能。
范佳告訴記者,腫瘤早期復發是指術后兩年內復發,占肝癌術后復發的三分之二以上,預后較差。研究小組發現,復發性肝癌和原發性肝癌的免疫細胞群分布存在差異。與腫瘤免疫相關的3種免疫細胞在肝癌早期復發中有顯著性差異。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外科主任醫師楊新榮當天告訴記者,從表面上看,在復發性肝癌中,人體對腫瘤細胞的免疫識別和攻擊能力應該更強,腫瘤細胞逃逸的可能性較小。但這顯然與實際情況不符。因此,研究小組得出結論,復發性肝癌的腫瘤免疫逃逸機制與原發性肝癌不同。
研究人員發現,復發性肝癌中的腫瘤細胞非常狡猾,能蒙混過關,免疫系統不易檢測。據報道,與免疫記憶相關的細胞對抗原應進行快速的二次攻擊,才能起到有效的免疫殺傷作用;但目前仍處于不活躍狀態,細胞毒性低,克隆擴增少,根本沒有免疫殺傷功能。范佳解釋說,復發性肝癌的腫瘤細胞是一個非常狡猾的團隊。它們也來自原發性腫瘤細胞,但它們是一個很容易被免疫系統忽視的少數分支。具有免疫記憶的相關細胞不能識別它們,所以讓這些腫瘤細胞生長,腫瘤復發就不再受控制了。
范佳用生動的比喻解釋說,樹突狀細胞原本執行教育相關細胞的腫瘤殺傷功能,但由于復發的腫瘤細胞“變黑”,導致它們無法被有效激活來執行殺傷功能。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原發性腫瘤中,人體原本有一套彌補免疫漏洞的機制,但腫瘤細胞在復發性肝癌中卻研制出了“對策”,導致相關細胞無法被激活,無法發揮免疫殺傷功能。
據悉,該項目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創新集群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