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要培養成"綠水綠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
農拉位于喀斯特地區,是廣西馬山縣古嶺鎮古嶺社區的一個自然村。在過去,農拉遇到了砍光所有樹木的“災難”。在吸取慘痛經驗后,通過封山造林、保護植被等一系列措施,走上了生態治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如今農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從2008年的3500元飆升至2019年的24380元。
農拉石漠化治理成功的立體化生態發展模式和依托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生態旅游致富的新路子,印證了“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農拉故居距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100公里,距馬山縣25公里。石山多,巖石多,土少,土質淺。沒有河流,沒有肥沃的土壤,荒地散落在落基山脈中。
“地不三尺平,山不三寸泥”,“一瓢,一碗,一頂草帽蓋三寸”是這里的真實寫照。
“弄拉”在壯語中是指一個偏僻的角落。清朝時,由于躲避戰亂和饑荒,幾戶人家從四川遠道而來。深山密林,不僅可以避免戰爭,而且有豐富的水果可吃。
但到了20世紀50年代,由于廣泛利用,農拉附近25座山頂的樹木被完全砍伐。裸露的巖石不能蓄水,石漠化的危害越來越嚴重。曾經一片綠意盎然的濃臘變得越來越稀薄貧瘠。
在痛苦地選擇了一個適合居住的地方之后,農拉屯人決定堅守祖先選擇的山岳,努力謀生。
事實上,農拉人歷來有兩個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的傳統:一是農歷大年初一,家家戶戶在門前的樹干上掛餃子,在山泉口點上點著火把,祈求樹木生長快,水能長流。這是因為他們認為樹木保存著水源,水被后代保存下來,樹木是它們的“衣食父母”,水是它們的生命之源。當人們吃餃子的時候,樹應該先“吃”。
第二,男女老幼要一起上山,汗流浹背,植樹造林。每戶和勞動力每年要種10袋竹子,品種不限。
這兩個傳統世代相傳。
今天,農拉屯人決定繼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