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長沙火車站!之前全國最美建筑之一許多設計高超了時代
長沙火車站位于城市的中軸線上,有著巨大的體積和強大的氣田,足以成為城市的紀念建筑。
長沙火車站建成前,清末民初修建的小吳門老火車站已經運營了六十多年,超載嚴重,鐵路運輸需要修建一個新的大車站,如果是這樣的話,長沙站就不足以成為一座重量級建筑,當時人們強烈的主觀愿望是把它升華為一座紀念性的建筑,這是鐵路運輸的客觀需要。
用全國的智慧建設全國第二大車站
信仰可以建造偉大的建筑,這是貫穿人類歷史的美學法則。
因此,長沙站投入了無數的智慧。湖南建筑設計院副總建筑師朱旭峰介紹說,長沙火車站于1974年7月開始進行方案設計。當時,全國16個省市的設計院和高校提供了60種平面方案和70種立面方案。湖南建筑設計院負責當時所有設計方案的歸納和綜合整理。當時的鐵道部部長萬里參加了中國許多著名專家的討論。可以說,完成這一偉大事件是全國人民的智慧。
這不僅是整個國家的智慧,也是長沙火車站的物質和人力投資。當時2400萬的建筑投資是驚人的。根據"長沙火車站建設工程綱要",長沙火車站有10多個項目。這個城市火車站的工程是巨大的。對于新車站的建設,長沙市民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幾乎所有50年代前后出生的城市居民都參加了火車站的強制建設。據指揮員1977年在長沙站開幕式上的講話,全市有40多萬人參加了車站的建設,各單位支持車站運送了30多萬噸物資。
京廣鐵路城市密集,長沙不是最重要的城市,為什么長沙火車站要建設全國第二大車站?原因在于長沙獨特的政治地理定位。作為毛澤東主席家鄉的首都,長沙當時是人民心中的圣地。當時長沙火車站副站長龔順元曾說:"當時長沙新建車站更多的是一項政治任務,可以說是你想要的。
1975年,鐵道部正式批準建設長沙新客運站,該站位于東郊草木沼澤和低洼地帶,即東屯渡、五里排。同年7月,該站破土動工,10月開工建設。
1977年7月,長沙火車站通車,儀式是為國慶節特別安排的。國慶節這天,數萬人聚集在長沙火車站前慶祝,甚至還有一些外國游客乘火車前來參觀。那是一個狂歡節。
所有為長沙火車站付出智力和體力的人都會記得它的存在。這是一座集體主義精神的豐碑,他們為此付出了青春和鮮血。
長沙火車站有哪些方面“超越時代”?湖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劉肅認為,標志性建筑必須“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作為一座具有明顯時代特征的建筑,長沙火車站為何經得起長期的考驗?這應該從它的建筑性質開始。
長沙火車站被建筑師列為“具有特殊意義的大型功能性建筑”。如果這個定義有點模糊的話,可能會被解讀為紀念火車站。它的設計既要體現紀念性,又要保證“以人為本”的功能。副總建筑師朱旭峰告訴我們,從功能上看,長沙火車站最大的特點是“前后錯層,地下進站,分散空間候車”,這是當時先進的設計理念。
一座偉大的歷史建筑不僅要記錄時代,更要具有“超越時代”的經典特征。
不同的人在長沙火車站經常看到不同的審美特征。它有一個像鐘樓一樣的現代立面,三層樓的立面與斯大林主義非常相似。我認為它的偉大之處在于它的矛盾性和統一性。
長沙火車站誕生于一個極端反傳統的特殊時期。為了表達對它的紀念意義,它的建筑形式和裝飾風格仍然延續著傳統的模式。它的傳統在于建筑精神。宏大內斂,一直是傳統紀念建筑的特點。它的現代性在于摒棄單調乏味的傳統,用最簡單的方式表達宏大的形象。傳統的融入使長沙火車站超越了那個特殊的時代。與同期建筑相比,長沙火車站莊嚴樸素。
劉肅教授認為,70年代末極端的反傳統思潮已經開始退卻,那一時期的建筑師“還有些自己的想法”。長沙著名古建筑專家、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推進委員會委員劉淑華認為,長沙火車站是一個注重功能的現代主義,而對對稱性的追求和對細節的關注則體現了新中式風格的要求。
一百多年來,中國建筑隨著歷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與現代或分裂或融合,成就了一個多姿多彩的建筑時代。從租界引進西式建筑到國民政府時期“中國固有形態”的復興,中國建筑完成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新中國成立后,我們繼續把“民族形式”和“國際化”結合起來。裝飾主義、折衷主義、各種思潮不斷影響著我們的建筑道路。長沙火車站誕生于新中國兩個歷史時期的交匯處,是一個局部的突破。從前,人們可以期待未來的紀念之路。
長沙火車站作為一座特殊的歷史建筑,實屬罕見。它是一座關于建筑、城市和時代的紀念碑。劉蘇教授說,長沙火車站是革命時代的象征,當時長沙只有三座建筑,分別是清水塘中共長沙歷史博物館、湖南第一師范大學南校區圖書館、長沙火車站。如果我們看不到那個時代,我們就再也見不到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