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教材循環問題,收集各方意見,加以改進
在教育部的記者招待會上,記者詢問了教材的流通情況,教育部教材局一級督察員沈繼良介紹了有關情況。
沈繼良說,2007年12月,教育部和財政部發布了"關于全面實施農村免費提供義務教育教科書和回收部分教材的意見"。小學主要包括四門學科:"科學"、"音樂"、"藝術"("藝術")、"信息技術";初中也是"音樂"、"藝術"("藝術")、"體育與健康"、"信息技術"。循環模式,即每年補充1/3的新教材,三年一次。
沈繼良說,這項政策實施后,在實際操作中遇到了一些困難和問題,社會上有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是觀念非常先進,另一種是政策需要改進甚至停止。
沈繼良說,為此,教育部組織了專家小組,就全國幾個省市的實際情況進行了研究和討論,并舉辦了學生、教師和家長座談會。
根據各方面的研究和意見,教材流通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一些循環教材的內容更新頻繁,導致同一課程教材的不同版本和內容的出現,增加了教師教學的難度,影響了教學質量。
第二,使用循環教材,學生不能在課本上做筆記和筆記,這與學生目前的學習習慣不太一致。此外,各地和各學校普遍采用下課發書、收書的方式,影響學生的課后復習和預習。
第三,根據第一條思路,我們認為音樂、藝術、體育等學科都是不重視的"小學三",教材周期的實施,加劇了對這些課程的重視。
第四,疫情出現后,循環教材的健康問題更加突出,圖書被回收、寄送、收集,下課后送到另一個班級,消毒問題自今年流行以來尤為突出,教材已解毒,家長不放心,寧愿購買新教材或復印教材。
第五,循環教材的管理成本很高。學校應該提供專門的場地來儲存循環教材,同時也要有人進行分發和回收,增加工作量。此外,由于印刷、價格限制等原因,中小學教材的印刷和裝訂不能采用高成本的技術,循環教材的使用頻率很高,大量教材遭到嚴重破壞,影響了教材的回收利用。
沈繼良說:"盡管有這些困難,廣大學校仍在努力貫徹和克服這一政策。"沈繼良說:"在循環教材方面,我們要繼續收集社會各界的意見,進一步研究如何把先進思想與實際相結合,把工作做好。"我們還需要與財政部和其他有關部委進一步溝通,研究并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措施和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