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回收有爭議嗎?教育部回應:幾個實際困難
最近有媒體報道,全國中小學的教科書和教材如果再循環一年,可以節省二百多億元,因此"教科書周期"這一老話題引起了新的關注。教育部第一任督學沈繼良24日在新聞發布會上回答說,多年來的實踐,教材的流通確實存在一些問題。
教科書周期可追溯到2007年12月。當時,教育部和財政部發布了"關于全面實施免費農村義務教育教材,做好部分教材回收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從2008年春季開始,建立了部分國家課程教科書的回收制度。回收教材包括小學的科學、音樂、藝術(或藝術)和信息技術;初中的音樂、藝術(或藝術)、體育、衛生和信息技術。循環模式是每年補充1/3的新教材,每三年一次。
沈繼良說,這一政策在理念上是先進的,主張節約和保護資源,但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因此社會上有兩種聲音:一是觀念非常先進,應該做;二是政策需要改進。兩會上,一些人大代表要求停止教材的循環利用,并按群眾的手分配教材。
沈繼良說,他們組織了專家小組,就全國幾個省市的實際情況進行了研究和討論,并為學生、教師和家長舉辦了座談會。總之,教材流通中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一些循環教材更新得更頻繁,導致同一課程教材的不同版本和不同內容,增加了教師的教學難度,影響了教學質量。此外,如果使用循環教材,學生就不能在教科書上做筆記和筆記,這與目前的學習習慣不太一致。課堂后發書和收書的方式在各地都被廣泛采用,這實際上影響了學生的課后復習和預習。
根據第一種思考,我們一直認為音樂、藝術和體育的教學是"小三",原本這些科目不受重視,但現在教材的流通卻加劇了學科上的歧視。
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后,循環教材的健康問題更加突出。"這本書被回收。這個類被發送并關閉,下一個類被發送給另一個同學。自今年流行以來,教材已經脫毒,家長也不放心。沈繼良說:"他們寧愿買新課本,也不愿抄襲。
事實上,循環教材的管理成本較高,學校應該提供專門的場地來儲存循環教材,同時也要有人進行分發和回收,增加工作量。此外,由于印刷、價格限制等原因,中小學教材的印刷裝訂不能采用高成本的技術,循環教材的使用頻率高,大量教材受到嚴重破壞,影響了教材的回收利用。
沈繼良說,盡管困難重重,但廣大學校仍在努力落實政策,克服困難。"在循環教材方面,要繼續收集社會各界的意見,進一步研究如何把先進思想與實際相結合,把工作做好。我們必須與財政部和其他有關部委進一步溝通,研究并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措施和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