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焦慮?接受,適度宣泄,積極回應
焦慮通常是突如其來的,大多是在深夜,讀書,刷牙,或與朋友聊天,突然陷入不安,心跳加速,無法繼續專注于他們正在做的事情,有時甚至想哭。"27歲的徐璐是一名外國公司的員工。"他說他過去很焦慮,因為他沒有理想和目標,但現在他很焦慮,因為他有理想,但他不知道是否和何時能實現這些理想。"下班后,我總是對現在的自己不滿意,害怕看到別人先做我想做的事,害怕與我從事的領域里的其他人相比,我不想失去,不想平庸地度過這一生,當我不愿意讓自己的情緒逐漸放大時,堅強就會變成焦慮。"我也經常想:當你放縱自己的焦慮,也許別人在嘗試,你應該立即行動起來。我越是這樣想,我就越焦慮
與徐璐相反,曹舒的焦慮是"做一些你不喜歡但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的事情。"23歲的曹舒是在畢業后被父母選中的第一份工作,但他對這份工作一點也不感興趣。"有一段時間,有很多工作和壓力,我幾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我夢想著與我的領導和同事發表聲明或爭吵。我醒來后感到床上一片空白。后來,在沒有咨詢父母的情況下,我辭職了。
辭職后,曹舒和父母發生了幾次激烈的爭吵。累了之后,他把自己鎖在房間里,聽父親通過門喊:"那你在干什么呢?"冷靜了幾天后,他決定出國留學,但后來又遇到了疫情,學習計劃被擱置了。"我現在常常很焦慮,因為我現在不知道將來該做什么,我沒有明確的目標,我不想做違背我意愿不想做的事。我總覺得焦慮會一直困擾著我,直到我找到自己的方向并證明自己。焦慮會突然感到不知所措,做任何事都無法持續,心總是感到堅實、不安。即使在這個時候,記住這種感覺也是痛苦的。
焦慮的核心是不確定性,我不知道會發生什么。焦慮可以表現在恐懼中,也可以表現在各種身體癥狀上。
焦慮的形式多種多樣,可分為精神焦慮和身體焦慮、慢性廣泛焦慮和急性恐慌發作。
精神焦慮表現為過度的精神憂慮和概括。由于精神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個人會變得易怒、易怒,影響個體對世界的理解和判斷,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和容易分心的情況。長期的焦慮會使大腦處于異常活躍的狀態,導致個人容易失眠。失眠會導致新的問題,如記憶力喪失、反應遲緩等。
焦慮還會產生一系列身體癥狀,如恐慌、胸悶、口干、尿頻、出汗、甚至感到窒息或喘息,肌肉也會表現出特別緊張的現象,容易疼痛,甚至發抖。急性焦慮,也被稱為恐慌癥發作,個體會表現出:突然感到恐慌,胸悶,出汗,感覺失控,甚至有接近死亡的感覺。急性焦慮癥發作時間相對較短,一般持續幾分鐘或十分鐘以上,最長不會超過一個小時,特征是突然發作,突然終止。
焦慮其實是有其功能和意義的。焦慮是一種在疾病、災難等重大事件面前的應激反應,是一種正常現象。它實際上是生物體本身應該具備的一種防疫功能。如果發生像新冠肺炎這樣的重大事件,焦慮是人類的一種正常反應,它是一種身體保護機制。
北京回龍關醫院黨委書記楊福德:
在經歷了重大的負面事件后,每個人都會有一些消極情緒,比如焦慮和憂慮,這是正常的,應該接受并允許自己有這些情緒,以及適度的宣泄。"面對壓力,我們可以采取一些積極的措施,例如在穩定的居所、有規律的飲食和按時休息。保持日常生活和穩定的心態有助于減輕壓力。通過諸如深呼吸放松、音樂放松、冥想訓練等穩定的技術,可以獲得穩定的精神狀態。積極的應對方式還包括有規律的生活、良好的社會支持、與家人和朋友等值得信賴的人的溝通和交流,以及做一些有趣或愉快的事情。同時,我們要小心避免消極反應,不要酗酒,吸煙,吸毒,不要過度勞累,不要睡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