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不是消費互聯網的“畫皮”
當交通和資本紅利達到頂峰時,產業互聯網的深度布局就顯得更加迫切。實踐證明,只有依靠資本的驅動,僅僅依靠收獲流才不能帶來長期的發展,只有真正回到產業,才能回歸實體,才是后互聯網時代的正確發展之路。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工業互聯網誕生了。
然而,工業互聯網的粉絲們似乎仍沉浸在消費者互聯網時代的夢想之中,雖然他們繼續宣揚工業互聯網與消費者互聯網的區別,但在實際的登陸過程中,他們的身體并不像消費者互聯網那樣聆聽同一條河。
正因為如此,即使在工業互聯網時代,我們仍然看到平臺巨頭在其中扮演的決定性角色。工業互聯網與其說是一個全新的物種,不如說它仍然是平臺玩家的一個新概念。顯然,將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模式局限于消費互聯網的籠子是非常錯誤的。它不僅不能促進工業互聯網的健康發展,而且對消費者互聯網的轉型也沒有好處。
尋找真正屬于工業互聯網的正確發展態勢,不僅把工業互聯網看作消費者互聯網的"外衣"和"畫皮",而且是保證工業互聯網能夠穩定和遙遠的關鍵。
在工業互聯網時代,這個平臺將以一種新的形式存在。
當工業互聯網的風口打開時,我們看到的是以阿里、騰訊和京東為代表的互聯網平臺巨頭的第一次進入,在S2B商業模式的指導下,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平臺模式的興起。這種新的平臺模型不再僅僅是一種牽線搭橋和中介,而是一種對技術的深度增強。雖然玩家的關注點已經發生了變化,但這種商業模式的基本邏輯仍然是平臺經濟,并且沒有多少真正的變化。歸根結底,以提供技術和服務授權為重點的工業互聯網發展模式仍然是平臺模式,但轉型的對象已由C向B轉變。
顯然,這一平臺經濟作為發展的根本邏輯方式,并不能完美地解釋工業互聯網本身。從真正意義上講,工業互聯網應該是一種非平臺的存在,換句話說,在工業互聯網時代,我們所知道的經典平臺將不復存在,而是將成為行業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來看,只有用消費者互聯網的邏輯來看待和實踐工業互聯網的實踐顯然是過時的,只有真正消除平臺的沖擊,才能使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參與者真正成為行業的一部分,才能真正讓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跳出消費互聯網的怪圈,真正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在工業互聯網時代,利潤不再是一個單一的點,而是一個完整的過程。
在消費者互聯網時代,我們看到的許多互聯網物種的盈利模式是一個單一的點,即基于單一交易和單一對接。這就是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許多互聯網物種的情況。結果,玩家不得不絞盡腦汁才能讓買賣雙方達成協議,才能獲利,而我們看到的各種購物狂歡節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這種單一的盈利模式在消費者互聯網時代需要聚集流量和增加匹配的概率,以確保利潤的可持續性。正因為如此,我們看到許多消費者互聯網玩家總是把獲取和轉變流量看作是一條生命線。阿里是這樣,京東是這樣,滴滴和美團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