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食和忌口影響社會生活嗎?
食物是人的本質。食物不僅支撐著人們的生存,還與情感聯系在一起。在《舌尖上的中國》、《中國早餐》等美食紀錄片中,美食總是充滿鮮明的文化特色和積極的情感體驗。例如,中國新年的餃子和餃子都意味著“團圓”和“幸?!?。事實上,食物也與朋友有關。例如,在古代,“伙伴”一詞指的是一起吃飯、共享同一“火”的人。可見,食物或飲食方式也可能與人們的社會生活有關,挑食也會影響人們的社會交往乃至情感體驗。此外,近期新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也可能與“進食”有關。那么,人們吃什么?怎么吃?這真是一門學問。
你吃過不想吃的食物嗎?
微博上選擇了這樣的食物,包括香菜、魚腥草和香椿。
有些人在吃某些食物時會產生強烈的生理排斥反應,因此他們的“黑名單”中可能有一些特殊的食物。有些人可能因為乳糖不耐癥而不能喝牛奶;有些人可能因為不能吃辛辣的食物而不愿和朋友一起吃川菜或湘菜;有些人可能因為過敏、消化系統疾病、宗教信仰、飲食習慣等原因而因宗教信仰而避免吃肉,個人主動或被動地限制吃某些或某些食物,這就是所謂的食物限制。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其豐富。人們越來越注重食物的味道、材料、方法和享受,對食物的限制也越來越多。
發表在《個性與社會心理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限制飲食會引發孤獨感。
孤獨是指個體由于現實生活中建立的社會聯系水平沒有達到預期的社會聯系水平而產生的消極情緒體驗。它可以分為兩種類型:情境性孤獨和慢性孤獨。
情境孤獨是由于缺乏社會聯系而產生的相對短暫的消極體驗,而長期孤獨則是較為穩定的狀態,是個體多年來無法發展出令人滿意的社會關系而導致的長期消極孤獨狀態。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發現,有食物限制的成年人和兒童比沒有食物限制的人經歷了更高的長期孤獨感。
此外,研究人員還通過實驗操作設置了限食情境(使假受試者可以喝酒,而真受試者只能喝果汁)和限食情境(真受試者和假受試者都喝果汁),比較兩種情況下的孤獨感是否存在差異。結果表明,在食物有限的情況下,受試者的孤獨感顯著增高。
那么,為什么限食會讓人感到孤獨呢?研究人員發現,這是由于食物焦慮的影響。
食物焦慮是指食物有限的人會花太多時間決定吃什么,這會讓他們擔心別人會避免和他們一起吃飯,或者會根據自己的食物偏好對他們做出負面評價。也就是說,限食會引起食物焦慮,進一步增加孤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