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數字時代“拋棄”的老年人
專家認為,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和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應該實現從溫度到制度的長期制度安排。
在過去的2020年里,街上的人少了,上網的人也多了。
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出現,衛生法規、旅游代碼迅速蔓延,網上預約已成為人群聚集的最佳解決方案,家庭辦公、網絡交流已成為年輕人的選擇之一。然而,在蓬勃的互聯網技術下,一些老年人被拒絕乘坐沒有健康密碼的汽車,一些老年人在清晨起床到醫院唯一的老年窗口登記失敗,一些老人在疫情發生后沒有走出社區。他們被迫切斷了與社會的聯系。
一些學者認為,社會或主動或被動地加速使用互聯網技術的過程中,應盡最大努力填補老年人面前的"數字鴻溝"。
去年11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有效解決老年人使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計劃",提出到2020年,要集中力量加強對各種傳統服務的底層保護,到2021年促進老年人享受智能服務,傳統的服務方式將更加完善,到2022年,在線和離線服務將更加高效和協調,并將基本建立解決"數字鴻溝"問題的長期機制。
對老年人友好的城市應消除老年人參與家庭、社區和社會生活的各種障礙,為老年人提供安全方便的社會環境以避免風險。"專家認為,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和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應實現從溫度到制度的長期制度安排。
被迫上網
定期從北京長平六環路到市立醫院開處方,輸入來訪者信息掃描代碼注冊,一個健康代碼掃描代碼注冊,64歲的李愛英(化名)總是卡住。
站在門口不到十分鐘,北京健康寶庫還沒找到。最后,把手機交給醫院工作人員代表員工操作,往往是好的。"我用手指滑到微信身上。"健康寶庫的紅塔(圖標)沒有出來,我總是切斷屏幕。"李愛英尷尬地笑著。
在過去的一年里,"健康法典"已經成為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標準搭配。
去年2月11日,杭州率先試行了"綠、紅、黃"三色碼的動態管理。到本月底,政府服務平臺發布了"防疫衛生信息代碼"。"通過實名認證,可以收集健康、民航、鐵路等數據,確定新冠肺炎是否診斷出病人、疑似病人或與人有密切接觸。
保健守則"使用有效的信息手段建立一個有效的"預防和控制網絡",但它也已成為許多老年人的"最后手段"。
去年7月,大連地鐵站一位聽力受損的老人未能按要求出示健康密碼進入車站,并與工作人員發生爭執。今年8月,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一名老人乘公共汽車,被司機攔下,因為沒有手機他無法掃描衛生代碼。
疫情爆發后,類似事件時有發生。李愛英在電視上看到這些消息時,更加感同身受。
每天都會有很多老人早早去超市買特色菜。在流行的時候,進門顯示健康密碼成了例行檢查。為什么我不能上這個健康寶庫呢?"一些老人已經用手機操作半天了。本來很久沒用的健康寶物需要重新登錄。
姓名、身份證填寫、面部識別、14天內來看,不論是否發燒、咳嗽。一連串的手術使他們在門外停下。門口的桌子上有一張紙登記表。李愛英和許多老人一樣,在紙登記表上留了一支筆。
在疫情下,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暴露并放大了老年人面對數字生活的不適感。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的一份報告,從去年3月至6月,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網民比例從6.7%上升到10.3%。這意味著,僅僅三個月,中國就有3400萬老年人成為網民。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周玉瓊長期從事老年人傳播研究,認為這一流行病"迫使許多老年人上網"。
在吃藥的第三個月,一位在醫院前的年輕人教李愛英:"在微信界面上,你需要一根手指從屏幕上拉下來。北京健康寶典"出現在列表上。手機上的聰明手勢需要幾根手指,在哪里滑行,如何滑行,這比她想象的要復雜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