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機器人急需行業技術規范
與工業機器人相比,服務機器人更加重視人機交互體驗,用戶與機器人之間的交互頻繁,這就要求機器人具有高效的反饋速度,同時也對人工智能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視覺感知、云計算等。
12月17日,在2021年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系列峰會上,發布了"機器人自主定位導航技術規范"組標準,對移動機器人定位、導航、避障、避障、地圖構造、多機器人協同避障、協同交通等性能測試要求和評價方法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并對服務機器人的技術指標提出了更詳細的技術要求。
服務機器人需要處理動態環境
目前,機器人一般分為三類: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和特殊機器人。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和核心部件成本的降低,加速了服務機器人在各個領域的滲透。近五年來,中國服務機器人產業的增長速度高于全球平均增長率,市場規模占世界的25%以上。同時,它在產業鏈、產業環境等方面具有全球競爭優勢。它有望在未來成為服務機器人領域的全球領先者。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催化下,經過幾年的持續快速發展,中國的服務機器人產業仍將迅速發展,并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與工業機器人相比,服務機器人的特點是什么?
與工業機器人相比,服務機器人最大的特點是工作環境的不同。工業機器人的工作環境可以被認為是結構化的,而服務機器人則是非結構化的。"在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北京云旭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合伙人兼首席運營官英福臣說,在工業機器人中,最常見的工業機械手,也是它最主流的應用場景,被固定在一個地方,機械手工作空間的布局將以最適合機械手工作的方式安排,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展覽會上看到了展出的工業機械手。它經常在一個區域內盤旋,甚至被完全覆蓋,以免傷害周圍的人群。
和服務機器人(尤其是能夠自行移動的機器人)傾向于進入目前已形成的地方,如酒店、辦公樓、餐館、醫院等,不能要求環境適應機器人,而只有機器人才能適應環境,周圍的環境隨時可能發生變化,因此服務機器人需要處理更復雜、更動態的環境。
機器人需要完善各種環境意識能力,包括與各種智能設備的交互,例如機器人需要上下升降電梯、通知客人(座機、移動電話、智能揚聲器等),戶外服務機器人也需要判斷道路狀況,這些與環境交互的智能系統可以統稱為環境智能。如何在機器人與環境之間進行溝通,如何更好地了解環境,要求機器人制造商和相關行業共同努力,形成行業標準,為服務機器人搭建道路和橋梁。英夫晨說。
人機交互應該和人際交流一樣自然。
專家認為,服務機器人應該以服務為核心,有明確的價值擴展路徑,最終回歸商業本質。那么,服務機器人對機器人性能的要求是什么,需要開發哪些技術來支持它呢?
英福晨說,服務機器人的人機交互體驗至關重要,因為在整個交流過程中,它將在工作過程中與不同角色的人進行聯系,如機器人同事、用戶接收機器人服務、過路人等。因此,服務機器人對人機交互有著強烈的要求,以保證操作的方便和交互的流暢。在交互中,服務機器人需要將UI、語音、視覺等技術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人與機器人之間的交互就像與人類的交互一樣自然。
還需要注意的是,為機器人服務的工作環境往往與人類活動高度重疊,在某些地方仍然人流密集,例如電梯空間狹小。"英福臣指出,如果考慮到室外機器人,服務機器人與其他交通工具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應得到考慮,因此服務機器人在操作過程中的安全性和人與機器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