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考古盲盒到網絡展覽:疫情下博物館如何自我管理
隨著新冠肺炎在世界各地的蔓延,世界各地的許多博物館在公眾面前的活動停滯不前。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Museum Association)的數據,世界各地超過1/10的博物館因疫情而被迫永久關閉。在流行期間,中國的博物館也轉向了網絡活動的發展,比如不久前出現在博物館盲箱系列中的一個盒子,或者由一些博物館發起的在線"云展"。日前,在"SMG"圖書之聲2020文化博覽會開幕式上,全國六家博物館負責人就"疫情下文化博客的發展"進行了共同討論。
考古盲箱熱:河南博物館在貨物缺貨前兩分鐘就上線。
河南博物館館長馬曉林說,在流行期間,河南博物館推出的考古盲箱在網上兩分鐘后就已售罄,截至12月初,已售出2萬只。"這個盲箱是洛陽工廠制造的,里面還有很多"文物",從青銅、元寶、青銅佛像到銀、銀、玉等。消費者需要使用口袋版的考古鏟子來"挖掘"文物,而拆除盲盒的過程實際上模擬了考古學家的考古工作。河南博物館推出的"考古盲箱"引起了網民的熱烈討論,一些網友說:"如果你在故宮修復文物,我在家里挖文物。
這不再是第一對"盲盒"的熱議,盲盒消費者購買和消費,更多地享受盲盒在期待和驚喜的過程中的銷售邏輯,盲盒銷售邏輯從"銷售商品"到"銷售神秘驚喜",如果打開的盲盒抽簽是"隱藏的"或"有限的錢",那么快樂就會加倍。這種隨機性、消費者情感的輸入也是吸引消費者繼續購買盲盒的原因。
馬曉霖說,河南博物院推出考古盲箱",一方面是因為文物的保存不只是把歷史文物放在博物館里,他還希望通過盲箱的創意形式,讓歷史文物活起來",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年輕人的生活中。另一方面,雖然博物館因為疫情暫時不能對外開放,但盲箱可以讓人們足不出戶就能收獲考古經驗,體驗考古人的艱辛與驚喜,線上購買與線下展覽相結合,改變年輕人的消費習慣。隨著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走紅,陜西博物院也推出了青銅系列盲盒",里面收藏了商周時期的迷你文物。國寶"文創產品店推出大唐貴婦瑜伽系列盲盒,以河北博物院彩繪浮雕中的唐代貴婦為原型,讓盲盒中的"大唐貴婦"能駕馭各種瑜伽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