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的開啟 ,與前輩比它們經歷大不同
攜帶嫦娥5號探測器在月球上漫游23天后,一批重約40克的水稻種子順利著陸,這標志著中國水稻育種首次完成了深空誘變試驗,具有里程碑意義。
2020年末,國家月球探索與航天工程中心在北京為嫦娥五號舉行了種子轉移儀式,據了解,華南農業大學國家植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航天育種中心)的水稻種子"奔向月球"。12月28日,記者在航天育種中心看到一些"月球運行"的水稻種子發芽,研究人員正在為后續研究做準備。
記者了解到,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用空間技術進行作物誘變育種的國家。實際上,空間育種的原理并不復雜--空間環境具有高真空、微重力、弱磁場和復雜輻射的特點,空間射線中的復合高能重離子沖擊生物細胞并誘導其產生遺傳變異,從而獲得新的性狀。
變異不僅是物種進化的基礎,也是選擇新品種的重要途徑。"航天育種中心副主任郭濤說:"深空極端環境是誘發變異的一個非常獨特的因素,對新品種的培育非常重要。
郭濤進一步說:"水稻是基因研究的模范生物。選擇水稻進行深空攜帶研究物種進化,不僅有助于了解深空環境的遺傳效應,而且可以應用于水稻品種的選育和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那么,如何選擇與太空育種有關的水稻種子呢?"選擇的種子特性應該與科研目標相匹配。郭濤說,種子的最佳條件應該是良好的性能和穩定性。
經過嚴格科學的"草稿",來自航天育種中心的水稻種子終于脫穎而出了。有趣的是,種子來自"太空家族",它的"父親"和"母親"也來自太空。"華山31"是其親本之一,是一種利用空間誘變和現代生物技術培育的超級稻。其稻米品質達到國家2級、高抗稻瘟病、耐倒肥、耐冷、適應性廣的標準,而另一個親本"湘恢1508"也是空間誘變的產物。
作為中國航天育種領域的一個重要的科學研究和創新平臺,自1996年以來,航天育種中心已進行了24次植物空間誘變試驗。然而,與中國航天育種研究所搭載的返回衛星和神舟飛船相比,該實驗與神舟飛船的實驗不同。
在近23天的飛行后,水稻種子在近月球軌道上長期受到深空獨特極端環境的輻射影響,以及范艾倫輻射帶和太陽黑子爆發??臻g導航的遠距離和空間環境的復雜性是很難找到的。郭濤說,攜帶試驗可望產生更強的遺傳效應,有助于找出深空與近地軌道的差異,為進一步研究空間育種的變異提供重要的實驗樣本和數據。
現在,嫦娥五號飛回月球的種子正靜靜地躺在實驗室里。
攜帶只是第一步。其次,通過對這些水稻種子進行一系列自交或雜交,從抗病蟲害、抗逆性、適應機械化生產等方面,培育出適合未來需求的水稻新品種。郭濤說。
郭濤說,深空誘變試驗可望幫助人類更深入地了解水稻對深空環境的分子機制和遺傳機制的反應,獲得一批具有重要價值的優良新基因,形成一套完善的關鍵基因利用技術體系,為水稻品種選育服務;選擇一批高產、優質、多抗性、綠色的水稻新品種,以適應多種產業的需要。
嫦娥五號進行的深空誘變試驗屬于中國原產的100%,將來也將產生100%的原始創新。"航天育種中心主任陳志強說,有必要對嫦娥五號進行的深空誘變材料進行深入研究,希望借此對深空誘變進行系統研究,創造、發現、發掘一批優良基因和突變體,培育出一批高質量的新品種,為國家糧食生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