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去監測疫苗不良反應?中國疾控專家答疑釋惑
從2021年1月1日起,北京、山東等地開始對重點人群新冠肺炎進行疫苗接種。中國如何監測疫苗的不良反應?病毒的變異會對疫苗的效果產生影響嗎?誰不適合接種艾滋病毒?疾控中心的專家在1月3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回答了問題。
誰報告不良反應?由誰報告?誰診斷的?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清3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說,中國已經頒布了有關法律法規,建立了疾病控制機構人員隊伍,建立了不良反應電子信息系統,實現了數據共享,以監測接種不良反應。
因此,疫苗接種過程中有不良反應,誰來報告?誰來調查?誰來診斷?誰來鑒定?
王華清說,中國有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了責任報告單位、負責人、報告內容、報告期限等。
他說,不良反應的報告時限特別重要,應在兩小時內報告,一般在四十八小時內報告。
如何確定是否是疫苗引起的不良反應?王華慶說,診斷需要由省、市、縣各級疾病控制機構的調查診斷專家組完成。需要鑒定的,由省、市醫學會完成。
他說,中國疾病控制中心建立的監測信息系統實現了對可疑藥品不良反應的監測,實現了疾病控制機構和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疾病控制機構和各級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也定期對監測信息進行分析和評價,一旦發生重大事件,將及時進行分析和評估。
病毒的變異會影響疫苗的效果嗎?
新的冠狀病毒突變,疫苗接種仍然有用嗎?"王華慶在記者會上說,病毒在擴散過程中會發生變異,但大多數變異幾乎不會影響病毒的致病性、檢測試劑的敏感性和疫苗的有效性。
他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最新信息,從全球對新型冠狀病毒變異的監測來看,沒有證據表明這種病毒突變將使現有的新冠肺炎疫苗失效。
王華清指出,世界衛生組織繼續關注病毒變異并評估其可能的影響,為后續疫苗的研制和應用提供預警和科學分析依據。
他強調,疫苗的作用不是100%,在沒有人口免疫屏障或人口免疫尚未形成的情況下,即使接種疫苗,也要采取非醫療的個人保護措施,包括戴口罩、頻繁洗手、頻繁換氣、保持社會距離等,特別是在發生流行病時,需要加強上述措施,以確保疫情不反彈,不擴散。
誰不適合接種疫苗?
北京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龐新火說,不適合接種疫苗的人包括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她們處于發熱和感染等疾病的急性期,患有免疫缺陷或免疫紊亂的人,以及嚴重的肝腎疾病、無法控制的高血壓、糖尿病并發癥、惡性腫瘤等。年齡在18歲至59歲之間的人需要等待進一步的臨床試驗數據,以確定是否可以進行疫苗接種。
她強調,在接種新冠肺炎疫苗之前,我們應注意疾病控制部門發布的禁忌證知識,了解個人的身體狀況。接種疫苗時,接種人員應戴上口罩。接種完畢后,在離開疫苗接種點前應停留30分鐘,無不適癥狀;如果有持續發熱等現象,應及時就醫并報告疫苗接種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