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下有“規矩”“戒尺”成方圓
俗話說"教不嚴,老師懶",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老師甚至口頭批評都變得危險,每一個字都要仔細考慮,甚至不能對"熊孩子"做任何事。教育部最終明確回應了社會對教育紀律的關切。12月29日,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教育紀律規則"(以下簡稱"規則"),將教育紀律納入法治軌道。這也意味著教師教育學生要有"規則"。
消息一出來,就引起了外界的激烈爭論。在新浪微博上,"是否執行教育紀律"和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教育紀律條例"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分別有8372.1萬和7567萬讀者。30日,記者采訪了長沙的教育專家、教師和家長,他們表示同意。專家建議教師在規模和溫度上都要充分利用"方苞尚健"。
現象懲罰權缺失","生育子女"紀律成為一個難題
學生違反紀律,擾亂教學怎么辦?從前,許多教師不敢照管,不愿照管,也不能照管,原因與教師的懲戒力不足有關,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教師在面對"熊孩子"時很脆弱,甚至成為欺負的對象。
以"學生欺負老師"為關鍵詞的記者在網上搜索發現,近兩年來,全國各地發生了多起相關案件。例如,12月20日,媒體報道,黑龍江省鶴崗一所中學的一名初中生因不愿在校外捅傷老師而死于無效的搶救。2019年10月24日,四川省仁壽縣北實驗初中初中生嚴某(男,15歲)因在學校非法騎自行車而受到黃某(男,30歲以上)的批評。他對黃某(男,30多歲)的教育批評感到不滿。在教室里,黃的頭部被磚塊打了9次,整個過程持續了大約10秒,造成黃的顱內損傷,嚴先生也被依法拘留。
除了"熊兒"難以管理,普通孩子要進行批判性教育,老師們也在冰天雪地上走來走去,戰戰兢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師說:"家長經常說,‘老師,如果他犯了錯,你就打電話’,但是如果你真的打到了你的父母,你就很著急。"同時,學生抵抗挫折的能力很差,也讓老師面對學生時會犯錯誤,當他們無法開始的時候。媒體公開報道,某一地方的一名學生,由于老師的"不批評",終于跳出了大樓。
許多教師現在認為最好是安全、安全、無畏、無危險地完成課堂。這種工作心態使教師不敢批評學生,影響課堂教學進度,影響課堂紀律,最終侵害其他學生的權益。
將教育紀律納入法治軌道的舉措
針對這一教育熱點問題,教育部經過一年多的征求意見,并計劃于2021年3月1日正式實施。這是我國第一次以部門規章的形式規定教育紀律,系統規定了教育紀律的屬性、適用范圍、規則、程序、措施和要求,使教育處罰納入法治軌道,更好地促進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政策和建設人民的根本任務。
《規則》指出,在確有必要的情況下,學校、教師可以在學生存在不服從、擾亂秩序、行為失范、具有危險性、侵犯權益等情形時實施教育懲戒。同時,根據程度輕重,《規則》將教育懲戒分為一般教育懲戒、較重教育懲戒和嚴重教育懲戒三類。一般教育懲戒適用于違規違紀情節輕微的學生,包括點名批評、做口頭或者書面檢討、增加額外教學或者班級公益服務任務、一節課堂教學時間內的教室內站立、課后教導等;較重教育懲戒適用于違規違紀情節較重或者經當場教育懲戒拒不改正的學生,包括德育工作負責人訓導、承擔校內公共服務、接受專門的校規校紀和行為規則教育、被暫停或者限制參加游覽以及其他集體活動等;嚴重教育懲戒適用于違規違紀情節嚴重或者影響惡劣,且必須是小學高年級、初中和高中階段的學生,包括停課停學、法治副校長或者法治輔導員訓誡、專門人員輔導矯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