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教育不應成為盜版的“災區”
官方網站上價值3000元的外語課程,有的網上商店只賣"9元9",不同組織的教材被整合到"學習工具包"中,可以直接下載。如今,網絡教育行業存在很多違規行為,更常見的是剽竊其他機構銀行的問題,作為該組織的輔助教材等等。網絡教育已成為盜版猖獗的"災區"(見12月28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在線教育近年來發展強勁。尤其是在今年新冠肺炎大流行的背景下,用戶需求呈井噴式增長。數據顯示,截至10月份,新增了82000家在線教育公司。還有報道稱,截至今年3月,中國在線教育用戶已達到4.23億,比2019年6月增長了82%。
用戶的旺盛需求不僅是發展的機遇,也是對網絡教育機構供給能力的考驗。事實上,雖然網絡教育在不斷擴大,但教育資源的匱乏、教學能力的缺乏、網絡課堂的嚴重注水等都受到了批評,這也成為剽竊和盜版的重要原因。
雖然主要組織和平臺通常使用加密、防盜插件等技術手段來保護版權,但仍然不缺少盜版軟件來實施破解。此外,從電子商務平臺、二手交易網站到瞬間、網絡集團、盜版材料等相關侵權活動經常被多次轉售,權利人無法有效追查盜竊者的來源,明確被告,因此很難通過訴訟有效地保護其權利。
應當明確的是,網絡教育課程中的視頻、課件、文本內容等一般屬于著作權法中提到的"作品"或"音像制品",受法律保護。任意利用他人的原創作品謀取私利,不僅侵犯了原作者的復制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放映權等,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損害受教育者的權益--盜版和盜版往往很簡單,拼湊起來,遮住了人們的耳目,教材本身的質量也令人擔憂。
只有遏制盜版侵權行為,才能保證網絡教育的質量和前景。一方面,網絡教育機構要努力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高質量的自主品牌,同時加強獨立作品的版權登記,改進技術手段,防止違法分子破獲;另一方面,相關職能部門不應經常采取專項行動,打擊這種侵權行為,切斷盜版背后的黑色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