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防脆性骨折?專家:加強骨質疏松癥的鑒別和治療
1月1日(記者李亞男)"隨著年齡的增長,"骨密度下降"、"駝背變短"、"老骨脆性"等都是正常現象?專家最近在北京接受采訪時強調,骨質疏松癥被稱為"安靜流行病",發病初期一般沒有明顯癥狀,但其后果嚴重,加強骨質疏松癥的識別和管理十分重要。
數據顯示,65歲以上的中國人中有32%患有骨質疏松癥;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的發病率很高,超過一半的65歲以上婦女患有骨質疏松癥。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骨質疏松癥及其脆弱的骨折對公眾健康造成的威脅越來越嚴重。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夏微博指出,對于老年患者來說,骨質疏松會導致骨折后長期臥床休息,這可能會導致血栓、肺栓塞、肺部感染甚至死亡等并發癥。髖部骨折被稱為"生命的最后一次骨折",20%的患者在一年內死于并發癥,50%的患者殘疾,大多數人無法恢復往生。
我們建議你在40歲以后開始注意骨密度測試。"夏微博建議有很多種方法來檢測骨密度:初步篩查可以用于手和腳的超聲檢查。如果要進行診斷,應該用雙能X射線吸收儀(DXA)測量椎體和髖關節的骨密度。
夏微博指出,骨質疏松癥的預防和許多慢性病一樣,應該以綜合的方式加以管理。定期檢查骨質疏松癥,了解自己的病情,接受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此外,無論是否生病,我們都應該注意骨骼健康。第一,加強營養,保證鈣和蛋白質的攝入。二是要有規律地行動。第三,我們應該多曬太陽以保證維生素D的攝入。第四,我們應該戒煙,限制飲酒。第五,避免過量飲用咖啡或茶。此外,如果有影響骨骼的疾病,如慢性腸炎、肝炎等,我們應密切注意治療。
專家指出,目前我國骨質疏松防治體系的建設還不成熟,首先,患者、公眾和一些醫生對骨質疏松缺乏認識,沒有意識到骨質疏松癥是一種需要藥物治療的疾病;第二,缺乏初級質量的醫療資源,缺乏有效的骨質疏松篩查方法;此外,對于被診斷缺乏有效的長期管理的患者,治療依從性很低。
我國骨質疏松癥的診治普遍存在著患者無法控制、診治跟不上的情況。因此,我們需要找到那些高風險骨折,并提供有效的疾病管理。骨質疏松癥的防治應分為兩方面:一是‘治病’,使高危人群不得病;二是‘治病’。對于被診斷為骨質疏松癥或脆弱骨折的患者,應密切注意抗骨質疏松治療,以防止骨折或繼發骨折的發生。
為了解決骨質疏松癥篩查、診斷和治療以及骨折防治方面的困難和痛處,中國健康知識傳播獎勵計劃(骨強度計劃)日前在北京啟動,這是一項針對脆弱骨折的高風險患者管理項目。在談到該項目時,夏微博透露,該項目的初步實施計劃為五年,后續工作將根據具體情況動態調整。他希望該項目能為中國骨質疏松癥患者,特別是高風險骨折患者,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管理模式和臨床路徑。
中國科學院寧波華美醫院腎臟醫學主任醫師費金平在接受采訪時說,早在2012年,國際骨質疏松基金會就開始倡導"骨折聯絡服務",鼓勵多部門聯系,并引入社區醫院和護士的力量,以有效管理脆弱骨折患者,降低再骨折的風險。骨強度計劃"的推出是FLS概念在中國的一次嘗試。該項目提供的智能數據平臺不僅可以有效地管理醫院的病人,而且可以輻射下級醫院,驅動下級醫院提高骨質疏松癥的診斷和治療能力。
北京市石景山醫院風濕病免疫學科主任董宏宇還強調,骨質疏松患者的病程將持續幾十年,疾病管理和藥物治療同樣重要。對于治療骨質疏松癥的醫生來說,有必要規范診斷和治療,提供住院前、住院、住院后、隨訪等過程管理。對于患者來說,加強自身健康管理,包括飲食、鍛煉、治療周期等,也應納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