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體育課上根據考試確定學習可能會適得其反
有媒體調查發現,體育被納入高考并給予100分后,運動訓練市場越來越受歡迎。一些體育訓練場館一張票難求,“黃牛黨”也伺機而動。原來每小時150元的周末網球場可以賣到280元。
“0.1秒是1分鐘的差距”、“1分鐘是千軍萬馬”———在高考的焦慮之下,不少家長給孩子的運動訓練“加碼”“陪練”、“三個月高考體育成績計劃”、“專項訓練”成為家長社會交往的關鍵詞。
這不僅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而且誤讀了“體育進高考”的政策精神。
把體育納入高考乃至高考的初衷,就是要改革評價機制,讓家庭、學校和社會更加關注學生的體育和健康,促進青少年文化學習與體育鍛煉協調發展,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不是“以體育考試成績評判英雄”。之所以要通過考核評價來推進學校體育,是因為學校體育仍然是整個教育的短板。學校體育教師和體育課的邊緣化問題一直比較突出。社會和許多家長也更加關注文化考試“看得見”的分數。在教育督導部門對學校質量的評價中,體育教育大多處于一隅。
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的體育鍛煉要符合青少年和兒童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短期的“集訓”,很可能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因此,家長在理解高考焦慮的同時,應積極緩解高考焦慮。通過進一步深化體育教學評價改革,可以緩解學校和家長的焦慮情緒。
為深化體育評價改革,各級政府和教育監督部門要把所轄學校體育工作納入地方發展規劃,明確有關部門職責,并將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質量評價和學校體育工作配套納入教育督導評價范圍。在評價指標設計上更加科學合理,并適當增加分數權重,加強過程評價與學校體育工作常規監測和結果監測相結合。建立監督抽查、公示制度和行政問責,以及學校體育工作第三方評價機制,或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連續三年下降的地區和學校的教育工作評價實行“一票否決”。
另一方面,學校也要因地制宜加快體育評價改革,探索建立注重學生體質健康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評價體系,建立學校體育教師與體育教師的聯動評價體系其他學科,并以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如近視率、感冒率、肥胖率等作為年級和班主任績效考核的硬指標。因此,建立學校體育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平等的崗位評價機制,是學校體育教師順利成長的必由之路。同時,要加強對學生體質和體育鍛煉情況的及時、正常監測,建立學生體育鍛煉的監測、預警和反饋機制,并通過專項訓練、體育作業等家校協調機制,促進家長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一個正常的關注兒童體育鍛煉的意識和行為,緩解不必要的體檢焦慮,真正讓學生形成一個健康的身體,有利于他們終身鍛煉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