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遲退休真的好嗎?--論延長退休年齡對我國勞動人口的影響
近年來,"延遲退休"這一話題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根據黨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和新華社發布的2035年長期目標,指出"法定退休年齡的逐步推遲將被實施",這意味著延遲退休將逐步成為現實。
在前一篇文章中,這位編輯提到了推遲退休的原因,主要是為了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隨著老年群體的擴大,按照原來的退休年齡將導致勞動力短缺,另一方面,中國的養老基金也將面臨巨大的壓力。網上對延遲退休的看法各不相同,大多數人都表示關注。
例如在美國,雖然美國男女的退休年齡都是65歲,但美國人的實際工作時間比我們想象的要低:每周只工作5天,每天只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40小時。目前,我國的上班族,特別是大城市的年輕一代,"996"已成為常態,粗略估計每周增加的工作時間已達32小時。此外,所有主要假期都將如期進行,圣誕節將持續兩周之久。我國雖然也有"五一"、"國慶節"等傳統節日安排,但大多是通過休息來實現的,實際休假時間非常有限。據最新統計,美國每年平均工作時間為1786小時,讀者朋友不妨將其與自己的工作時間進行比較。
那么,長時間工作對人們的身心健康有什么影響呢?研究表明,長時間工作會導致慢性疲勞、增加壓力、飲食紊亂、缺乏體育鍛煉,導致身體機能下降,并增加患病風險。事實上,每一個加班的伴侶都會經歷這種情況。想象一下,對于在校學生來說,為了復習和準備考試而熬夜會對他們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更不用說加班工作很長時間的員工了。
此外,中美兩國的預期壽命差距也很大。美國的預期壽命接近80歲。盡管近年來由于醫療保健水平的進步,中國的預期壽命已超過70歲,但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仍有5歲的差距。
簡言之,只是照搬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退休年齡政策,而不考慮各國國情的實際差異,可能會對社會和個人產生負面影響。
為了解決我國目前的人口老齡化以及經濟增長放緩等問題,似乎延長退休時間是一個直接有效的方法。但工作時間的增加并不意味這經濟一定能夠出現增長。首先,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在總時間不變的情況下,人均工作時間的增加就會導致消費時間的減少。我國目前的產能過剩問題同樣嚴峻,因此如何考慮時間經濟的正反饋比盲目驅使人們干活更加明智。其次,人們的健康水平對于國家的發展同樣重要。即使我們需要更多的勞動力,那也應該是健康的勞動力。目前社會的高負荷運轉已經使人們的身體被高度透支,很多中青年人出現了老年人才會有的疾病。在這種情況下,延長退休年齡并不會提高生產效率,反而會給社會的公共衛生造成更多負擔。最后,人并不是工具,而是具有七情六欲,獨立思維與性格的個體。用機械式的眼光去看待工作者,以為無限制的增加我們的勞動時間就能夠達到經濟增長的目的,有可能會適得其反。
他說:"目前,解決人口老化問題的困難之一,是新出生人口不斷減少。我們知道,"生孩子"本來是人類的天性,而當今社會年輕人的"擠壓"使他們不得不做出不生孩子的決定。過去,退休老人在家幫忙照顧"孫女"、"孫女",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年輕人的壓力。延長退休年齡無疑剝奪了每個家庭的這一權利,這無疑會進一步降低年輕人生育子女的意愿。
總之,即使延長退休年齡是目前必須采取的一項政策,也不應盲目地"一刀切"。如何分階段促進退休年齡,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不同的群體,是一個應優先考慮的優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