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細菌移植可預防1型糖尿病的進展
1型糖尿病(T1D)是一種以β細胞破壞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T1D誘導的T細胞介導的自身免疫功能促使人們嘗試用環(huán)孢素、抗CD3抗體、抗胸腺球蛋白3和抗CD 80抗體等免疫抑制劑靶向T淋巴細胞來預防疾病進展。然而,這些治療策略對疾病的進展至多只是暫時的改善,對長期進展沒有影響,也有嚴重的副作用。因此,迫切需要進一步了解T1D的病理生理,以便找到新的治療方法。
T1D的病理生理與腸道菌群的變化有關,對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與天然免疫系統(tǒng)的相互作用是T1D發(fā)生的關鍵因素,通過移植(FMT)和特定微生物到糞便中,可以改善T1D的發(fā)病。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糞便微生物移植(FMT)對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進展的影響。
研究人員將18歲至30歲的T1D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在4個月內接受三種自體或異體(健康供體)FMT治療,另一組用FMT治療對照組,主要觀察終點是在12個月內通過混合飲食試驗評估受刺激C肽的釋放,其次是血糖控制、空腹血漿代謝物、T細胞自身免疫、腸道基因表達譜和腸道菌群組成的變化。
在12個月時,自體FMT組(n=10名受試者)與健康供體FMT組(n=10名受試者)相比,刺激的C肽水平得以顯著保留。小腸中細菌濃度與殘留的β細胞功能成反比(r=-0.55,p=0.02),而血漿代謝產物1-花生四烯酸-GPC和1-肉豆蔻酰基-2-花生四烯酸-GPC的水平與殘留β細胞的保存呈線性相關(r=0.56,p=0.01,r=0.46,p=0.042)。最后,十二指腸活檢中的基線CD4+CXCR3+T細胞計數(shù),小腸脫硫弧菌的水平以及CCL22和CCL5基因的表達預測了FMT后保留的β細胞功能。
在研究結束時,作者說FMT在T1D發(fā)病后12個月內停止了新診斷的T1D患者的內源性胰島素分泌。血漿代謝物和幾種微生物的細菌菌株與殘留的β細胞功能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