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宕昌助務工者由“蠻力型”轉向“技術型”
春節過后,甘肅省隴南市當昌縣的鮑來菊像往常一樣南下打工。與幾年前在新疆或內蒙古打工的“蠻力”農民工不同,今年她明確的目標是成為一名“技術型”人才她說:“努力盡快掌握這項技術,成為機器的機長。”。
宕昌縣地處青藏高原邊緣,西秦嶺與岷山交錯地帶。受交通、通訊等因素的制約,人民經濟來源單一,多數貧困。近年來,為改善民生,該縣集中向浙江、江蘇、上海等地轉移勞務人員,培訓他們掌握更多技能,確保他們享受到豐厚的工資。
鮑來菊說,過去外出打工,一年四季攢不下多少錢,經常找不到工作。現在,宕昌縣政府和“領軍職工”為當地農民工聯系了公司,談了工資待遇,讓他們覺得“有保障”,“現在我一個月能拿到6000元,當了總接線員,我的月薪8000多元,非常滿意。”“帶頭人”叫全國民。在宕昌縣,他已經是有名的勞動力轉移中間人。每年,他都能把家鄉成千上萬的人介紹到培養技術工人的企業。他致力于把勞務輸送變成產業,希望帶動更多村民脫貧致富。
全國民今年49歲,家住宕昌縣利川鎮。他曾是南方一家企業的技術員,年薪35萬元。2014年,家里重病纏身,他深感沒有盡到照顧家人、幫助親朋好友的責任,于是辭掉工作回到了家鄉。
曾幾何時,全國民了解到,家鄉的農民工一年收入不多,拖欠工資,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在南方打拼多年,他知道哪里有更好的工作和機會,于是成立了公司,主動當起了“帶頭人”。
經過幾年的探索和積累,勞動力從幾十人轉移到上千人,輻射周邊10多個村莊。在談到與農民合作給農民帶來的便利時,他說,他們負責農民的交通、食宿,主要與培養技術人才的企業簽訂合同。這樣,農民不僅能掙錢,還能學到技能。
在全國民的介紹下,宕昌縣出租車司機劉志林今年第一次去上海。當他聽說自己工作多年的朋友已經“熟練”了,就主動提出了申請。”我看不太多。希望我能多學點技能,靠自己的手藝生活。”
今年以來,宕昌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先后開展了“農民工就業百日宣傳活動”、“迎新春送溫暖穩崗留人專項行動”等活動而“網上招聘”,通過“點對點、一站式”模式,提供1萬多個崗位,轉移80多名農民工到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