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休息腰越痛,提防“脊柱關節炎”
長期下腰痛,停留時間越長,疼痛越嚴重。專家建議,這可能不是機械性腰肌勞損,而是屬于風濕性免疫疾病的脊髓性關節炎,尤其是年輕人和成年男性,很容易被誤診和漏診。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主治醫師兼風濕病免疫學教授穆榮告訴記者,下腰痛在醫學上分為機械性和炎癥性,如腰肌勞損等,疼痛點一般分布在人體脊柱兩側的肌肉中;脊椎病是炎癥性的,一般表現為"下腰痛",甚至是坐骨神經痛,隨著病程的延長,可以到達頸部。
腰肌勞損越活躍,癥狀越嚴重,關節炎越活躍,癥狀就越少緩解。"木蘭說,從疼痛的特點來看,關節炎與腰肌勞損有顯著性差異。脊椎關節炎是由局部地區的炎癥物質積累引起的,所以動作越不動越痛苦。例如,久坐久睡后,血液循環很難及時清除炎癥物質,導致疼痛加重。"
穆榮認為,關節炎患者在晚上第一次躺下時,疼痛往往不多,隨著炎癥物質逐漸聚集到焦點,疼痛在凌晨2:3:00和早上4:5最嚴重。然而,起床洗個熱水澡或鍛煉,疼痛會不同程度減輕。如果不進行治療,關節炎可能持續數月,甚至在幾年內爆發出來。
脊髓性關節炎在風濕病診斷周期長,易延誤。因為大多數患者和非專科醫生,往往不清楚這種下腰痛是否要去到風濕病免疫學專家的治療。穆榮認為,骨關節炎有一定的家族遺傳傾向,常發生"腰痛",尤其是在青年男性、家庭長者有老年駝背、青年腰背痛等情況時,應注意對脊髓性關節炎的調查。
對于脊髓性關節炎患者,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物往往是首選。一些公眾對抗炎藥物有誤解,這些藥物不是抗生素或抗生素,而是用來減少炎癥反應的。穆榮說:"對于那些服用傳統抗炎藥物的患者,他們可以選擇服用靶向藥物。"治療脊髓關節炎的生物制劑過去是昂貴的,隨著今年3月1日將IL-17A抑制劑等藥物納入其中并正式實施,價格大幅降低,這將有效地改善藥物的可獲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