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育種快速準確守住中國糧食安全底線
2020年,中國糧食總產量比上年增長113億斤,實現了"十七大連豐"。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公布的數據,在種植面積減少的情況下,中國糧食產量仍在逐年增加,背后是科技力量,其中良種培育是關鍵環節。本文將介紹不同品種的育種情況,從而了解其背后的生物育種情況。
玉米是中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玉米自給自足率可達95%以上。中國農業部負責人不止一次表示,玉米基本自給自足是中國糧食安全的底線。"玉米之所以能在糧倉中攜帶中國糧食,在耕地上種植中國種子,取決于科技進步和創新。"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玉米育種專家李亮在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說。
由于常規育種技術周期長,優良親本自交系選育率低,在短時間內難以選擇所需品種。近年來,生物技術的應用,如單倍體育種、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基因編輯育種等,提高了玉米育種的效率,開辟了玉米育種的新途徑。
中國種植的玉米90%是自交品種.
目前,我國各生態區玉米品種的推廣面臨著國際競爭,主要跨國公司在中國開展品種培育或銷售。然而,我國玉米自交品種的種植面積仍在90%以上.要實現這一比例并不容易,這是大多數國內育種者共同努力的結果。李亮說。
多年來,我國玉米品種普遍存在產量水平低、抗旱性差、抗蟲能力差等缺點,嚴重制約了我國玉米的生產能力。同時,我國玉米種質資源相對短缺,嚴重制約了玉米高產、高密度、抗病蟲害品種的選育。
為解決這一"硬骨"問題,農科院研究員黃長齡廣泛搜集國內外優秀玉米種質資源,致力于研究,充分利用分子標記技術輔助玉米種質資源創新,經過23年的培育,培育出密實度好、產量高、種植范圍廣的玉米新品種"中單808"和"中單909"。
李良說,"中單808"在西南推廣后,該地區玉米種植密度增加了30%(每畝1000株),增產39.3%,成為西南地區玉米的主要品種。黃淮海玉米區"中單909"試種期間,平均單產比黃淮海主栽"鄭單958"增產5.1%。在全國高產潛力研究試驗中,還創下了1376 kg/畝高產紀錄。
繼"中單808"和"中單909"之后,農業科學研究所的玉米科研隊伍繼續朝著新的育種目標,特別是當前的高質量綠色目標進行研究開發,整合各種育種技術,進行物質創造和品種選育,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他們還建立了密植增產、優質群體建設、病蟲害綠色防治、全過程機械收獲機械化、秸稈還田綠色技術體系,創造了2020年玉米單產1663.25 kg的新紀錄,再次創下了我國玉米高產的新紀錄。
此外,在"十三五"期間,農業科學研究所還培育了10個高產抗逆轉新品種,如"中單123"、"中單685"、"中玉303"和"中單111",對我國玉米產量的提高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