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高校專業的動態調整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0年高校本科專業備案審批結果。今年新增專業2046個,批準專業177個,學位授予類別或學制調整專業93個,撤銷專業518個。同時,根據高校專業設置與教學指導委員會的評估結果,確定37個已獲批、未列入專業目錄的新專業。本科項目立項和審批結果一經正式公布,就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本科專業調整是高校專業設置和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國家戰略、高校發展、人才培養和市場需求。因此,一年一度的本科專業調整結果公布后,將迅速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那么,今年本科專業調整有哪些特點?筆者認為,一是組織嚴密。本科專業調整實行報批制,已成為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門的日常工作。二是科學性強。專業是學生獲得專業知識和相應能力的教學組織,對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專業備案、增加還是取消,都是高校慎重考慮的問題,尤其是學科領域專家的反復論證,符合高校定位和市場需求。三是具有戰略眼光。專業設置主要是根據國家戰略和社會發展需要,培養面向當前和未來的人才。提前規劃是調整專業,特別是新專業的首要考慮,充分考慮當前和未來社會的發展前景。四是主動性強。專業設置屬于高校的自治范圍。本科專業的申報,無論是取消還是新增專業,充分體現了高校積極落實自主權,充分體現了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迫切追求和國家優質教育教學服務戰略。
我們應該關注專業調整,但要正確認識專業調整背后的信號。專業退出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專業招生退出情況不理想,特別是人才供過于求,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從優化內部資源、節約辦學成本的角度出發,高校將按程序申請取消專業。二是退學專業就業市場不飽和,但偏離了高校自身定位,不是高校的強項,與同行競爭激烈。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高校將主動申請退學,集中優勢資源,突出自身優勢和特色。第三,學校專業撤并非常強烈,市場有需求。但從優化專業結構的角度看,高校可以通過撤銷本科招生,集中精力辦研究生教育。一般來說,撤銷大案大多在第一案,但具體到高校應區別對待。
目前,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階段。高校本科專業動態調整是促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服務國家新的發展模式的需要。從總體上看,高校專業動態調整符合時代潮流、國家迫切需要、高校發展和社會需要。它是教育主管部門積極作為,高校自我診斷,不斷優化專業布局的行為。因此,對于高校的專業調整,不能簡單地把新增或取消的專業數量等同于辦學質量,而要科學辯證地對待。對高校來說,要增強辦學決心,積極服務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避免盲目跟風、功利化辦學,真正把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作為著力點。對于今年參加高考的學生,建議他們既要考慮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需要,也要認真考慮學校的實際辦學能力,特別是專業建設水平,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填報專業學習特長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