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學校還是增加教師的負擔,你知道如何保持家庭作業嗎?
作業設計與管理是許多中小學教師熟悉和不熟悉的話題。他們之所以熟悉作業,是因為他們幾乎每天都安排作業、批改作業、批改作業。他們之所以不熟悉,是因為很多老師對作業的作用和目的不是很清楚,只是保留了老老師布置作業自然的傳統觀念。
2020年,筆者對某市家庭作業設計與管理進行了在線問卷調查。問卷調查覆蓋全市11個縣區的13860名中小學教師。調查結果反映了中小學家庭作業設計與實施的理念與實踐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例如,絕大多數教師認為作業的意義在于鞏固知識(90.34%),作業設計在教學中的主要內容是課后練習(71.64%)和教材(68.81%)。大部分教師根據作業批改情況進行集中點評(75.96%),只有少數教師能深刻思考問題根源(30.1%),讓學生獨立發言(11.83%),積極推廣優秀作業設計與實施案例(51.65%)等。
中小學作業領域存在的這些問題,反映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的思維習慣和實踐習慣,其根本原因不僅是教師自身的不足,更是傳統教學體制的制約。正是因為這些“桎梏”,教師原創設計作業的能力和動機不足,重復的作業改革收效甚微,學生的學業負擔日益加重。
教師缺乏作業評價素養。傳統的家庭作業觀念是把家庭作業作為課外鞏固知識、培養技能的有效載體。大多數教師把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后續和延伸,而很少有教師自覺思考作業的功能和意義,很少有教師能結合學科特點思考自己作業的特點。這種傳統的作業觀念忽視和掩蓋了作業的反饋、診斷、批改等評價功能,割裂了作業與教學、作業與學生的有機關系。許多教師還缺乏評價素養,不能從評價的角度認真審視日常作業的設計與實施。因此,各學科教師熱衷于學科知識的多元鞏固和學科技能的提高反復實踐,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學業負擔。而且,大多數教師很少參與作業設計的評價和培訓,很少有機會學習到系統的、先進的作業設計和實施的思想和實踐。只有部分學科在實踐中自主開展作業形式創新,但由于缺乏普遍意義,這些創新實踐遷移性不強。
知識標準的概念根深蒂固。長期以來,在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從傳統的強調學生的“雙基”到后來的“立體”,都強調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由此產生的定位是注重鞏固和培養學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這種知識本位觀念根植于大多數教師的思想,貫穿于教師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并投射到學生作業的設計與實施中。由于知識觀的根深蒂固,教師過于注重學科的基礎知識,甚至把扎實的基礎知識扎實扎實的基礎知識,沒有充分考慮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方法和效率。因此,作業設計的內容就是鞏固知識,反復訓練所謂的“技能”。不少中小學作業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
對學生主體地位的漠視。傳統的課堂教學體系有利于教師的集中,提高教學效率,提高班級的整體水平。在作業實施方面,教師可以高效地對作業進行集中批改、批改和反饋。同時,教師可以實現集中評卷和面對面評卷相結合,有點面面俱到,也體現了課堂教學體制下作業評卷的靈活性。傳統課堂教學體系下的作業安排、批改和反饋雖然有很大的優勢,但學生在作業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卻很少受到重視。因為學生做作業的過程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學生是做作業的主體。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設計和實施作業,而不是把作業當成教師的專利甚至是懲罰學生的利器。從學科角度看,教師自覺利用作業的診斷功能反饋日常教學也值得肯定,但要牢固樹立心中的“育人”理念,不能忽視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