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護重組家庭中兒童的心理健康
肖立的父母離婚后,她的父親帶她重新組建了家庭。16歲的肖立決定獨自出國學習,因為她無法融入新的家庭。然而,逃亡無法解決問題,即使在國外,小莉和新家庭的矛盾也在不斷增加。在與新家庭的對峙中,她拒絕努力學習,學會抽煙,晚上沒有下場,手臂和手腕上經常有刀傷。后來,她無法正常上學,在家停學,并有自殺的念頭。
肖立是北京兒童醫院精神科心理治療師嚴瑞英的病人。嚴瑞英告訴"中國青年報",重組家庭的孩子常常覺得自己多余,自我意識特別低,性格更加敏感和易怒。他們覺得重組后的家庭不是他們自己的家,他們需要看到他們的新父親或母親的臉,經常導致他們離家出走,自我傷害,甚至自殺。
年齡較大的孩子是叛逆的,年幼的孩子會"有身體上的痛苦。
嚴瑞英說,重組家庭的孩子在原來的家庭破裂時已經受到了創傷,面對重組后的新家庭,這是他們生活上的又一次變化。面對這種變化,年齡較大的孩子會變得更加叛逆,比如離家出走,交壞朋友,自殘,甚至自殺行為;年幼的孩子會出現軀體化癥狀,如頭痛和胃痛。"如果孩子不能表達,他們就會被壓抑,整個人會變得更加活躍,更不喜歡交流和哭泣。
肖立第一次接受治療時非常抗拒。嚴瑞英要求她不要回答任何事情。后來,隨著治療過程的進展,肖立逐漸敞開心扉,說出了讓她痛苦的原因。在肖立的眼里,"新媽媽是一個惡毒的女人,帶走了父親。"在這樣的彩色眼鏡下,新媽媽對肖立的一些關心會成為對肖立的指責,比如看到自己被割傷,新媽媽也會感到焦慮,警告說未來不要傷害自己,但聽了以后會更生氣。
嚴瑞英說,肖立表達了她壓抑的想法,其實也是在打開心結。經過兩三個月的治療,肖立已經開始接受這位新媽媽,兩人的關系也好多了。
嚴瑞英解釋說,新家庭需要一段時間,無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都需要熟悉和適應對方。特別是年長的孩子,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接受新的家庭成員,他們需要父母的愛、耐心、尊重和陪伴。
嚴瑞英補充說,親生父母和新父母都必須及時誠實地與子女溝通,不要積壓情緒,也不要猜測,夫妻也是如此。
將對伴侶不切實際的期望調整到客觀水平,反而可以促進新的母子關系。
肖立很痛苦,而肖立的新媽媽卻常常不知所措。有一次,這位新媽媽喝著水,碰巧在屋外遇見了一位新媽媽,她并沒有跟她打招呼,結果是這位新媽媽不喜歡她,恨她。這位新媽媽很驚訝,她無意中的"無所作為"會對她的孩子造成如此大的傷害。從那以后,不管新媽媽在家里做什么,看到媽媽會很熱情地打個招呼,害怕說出一句話后,她會再次感到受傷。
此外,嚴瑞英還建議繼父或繼母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批評他的親生父母。無論如何,孩子們愛他們的父母,當他們聽到這些不好的評論時,他們破壞了新的父母關系。允許并鼓勵你的孩子去愛他的親生父母。"一些繼父或繼母認為我對你很好,但你仍然愛你的父親或母親,他們不太關心你的父親或母親,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抱怨孩子沒有良心等等。事實上,當繼父或繼母比較寬容,但能促進親子關系的發展時,孩子會給繼父或繼母留下溫暖的空間。
最后,嚴瑞英特別強調,孩子的親生母親或父親不能僅僅因為對孩子的虧欠而過分補償孩子,溺愛不利于孩子的成長,也不利于孩子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