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一流”:不算總分注重多維指標 不搞排名但是要優勝劣汰
從2016年開始,中國的第一輪“雙一流”建設已經進入收官階段。“雙一流”建設高校按照要求,實行總量控制、開放競爭、動態調整。怎樣評價“雙一流”建設的成效是值得關注的。
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雙一流”建設成效評估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雙一流"建設成效評估不算總分,不搞排名,注重培養一流人才,注重產生一流成果,主動服務國家需求,克服"五唯"頑疾,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成效評估體系,引導高校和學科爭創世界一流。
注重內涵建設
重點服務貢獻。
2017年,中國將“211工程”、“985工程”和“優勢學科創新平臺”等重點建設項目納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計劃,即雙一流計劃。確定建設高校137所,建設學科465個,分5年進行,計劃于2016年啟動實施第一輪“雙一流”建設。
“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是對高校及其學科建設實現大學功能、內涵發展和特色發展成效的多元多維度評價,全面呈現高校自我評價、專家評價和第三方評價的結果。
不要只追求排名,不要只追求數量指標,要堅持一流目標,注重內涵建設,這是本次“雙一流”建設評估的一個重要原則。作為回應,清華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邱勇表示,一流大學不能只在可比性指標上一枝獨秀,更要在內涵建設上下功夫。
"項目不是越多越好,資金不是越多越好,論文也不是越多越好。大學只有選擇內涵式發展,才能做出有品位的發展。邱勇表示,教育的長期周期決定了高校更應注重長遠目標,不能急功近利,做真正有價值、有長遠意義的工作。
與此同時,《評價辦法》明確了需求導向,突出服務貢獻,考察了建設高校主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等方面的重要貢獻,特別是在基礎研究取得“0-1”原始創新成果方面做出的重大貢獻。
許寧生,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許寧生說,我國目前在許多領域面臨著“卡脖子”問題,基礎研究和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方面存在著缺位,高校要全面提高自身能力,把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問題的解決。為此,高校應淡化論文選題數量、引用率等指標,注重為國家重大戰略、產業發展和地區發展需求提供主動服務。
許寧生表示:“推動原始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需要在'雙一流'建設成效評估中引導學科凝練發展特色,鼓勵學科創新布局,而不是一味追求學科建設的大眾化。
運用先進的思想
發展內生性動力。
成效評價主要包括高校整體建設水平的評價和學科建設水平的評價兩個方面。大學整體建設的評價包括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以及國際交流與合作6個方面,而學科建設的評價則從四個方面考察學科建設的綜合效果。
中國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原主席瞿振元表示,教育評價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由于教育制度的復雜性和評價視角的多樣性,即使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也有很多共識。
在此基礎上,翟振元表示:“我們對'雙一流'建設成效的評估,是以先進的理念和現代技術,為'雙一流'建設服務。
在現有的國際大學排名體系中,指標普遍存在重工科、輕人文社科、重科學研究、輕立德樹人、重統一衡量、輕分類考察、重國際標準、輕中國特色、重顯性指標、輕服務貢獻等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副校長張平文表示,《評價辦法》突出了質量、服務和貢獻,確立了正確的評價導向,有助于構建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世界水平的中國高等教育評價標準。
比如在科研評價方面,《辦法》強調,要綜合考察高校在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的主體作用,并注重面向改革發展重大實踐,推動思想理論創新,為資政決策服務。
但在對人才培養和師資隊伍建設的評價上,《評價辦法》以立德樹人的成效為根本考察標準,突出了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師風建設,克服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傾向。
據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曹淑敏介紹,《評價辦法》引導高校圍繞國家需求布局科研體系,推動科研活動由自由探索型的“布朗運動”轉向需求牽引型的“同質性協同”。
曹淑敏說:“國防科技建設有別于傳統的科研,不能單純以經濟效益來衡量,更不能僅僅以論文的數量和影響因素來判斷,要看高校能否為海外培養人才,是否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土地上。”
"雙一流"建設目標的實現,不是靠行政機關的發文'宣布'或學校的自我'宣告',也不取決于學校的規模和學科布局結構的綜合。"國家學位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鐘秉林表示,“雙一流”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關鍵是要激發學校的內生動力,學校培養的人才素質、學科專業建設水平和辦學聲譽得到國際學術界和社會的廣泛認可。
顯示"診斷報告"
注重動態調整。
該評估方法指出,“雙一流”建設成效評估包括對大學和學科建設的綜合客觀數據和主觀評估,分別從整體發展水平、成長提升程度、可持續發展能力等不同角度來考察和展示。
翟振元指出,成效評價的三個維度是創新的重要方面。”瞿振元表示,“這三個維度就像描述物體運動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一樣,能夠更好地反映發展的狀態,給人以較為清晰的印象。
該評估方法明確了總體發展水平,考察了大學和學科建設的達成程度;增長提高程度,考察了大學和學科在建設周期中的水平變化;可持續發展能力,考察了大學和學科在支持發展方面的條件和水平,如結構布局、特色優勢、資源投入、平臺建設、體制機制改革和制度創新、治理效能等,體現了發展潛力。
"評估結果并非一張表,而是按不同維度、不同類型,以區間、梯度分布等形式,綜合呈現的'診斷報告',不計算總分。翟振元表示,這一診斷性評價能較好地全面呈現評價結果,引導高校和學科堅持以目標為導向,以問題為導向,立足實際,注重建設。
雖然成效評價不計算總分和公布排名,但該評價方法明確規定,綜合評價結果將作為下一輪建設規模動態調整的主要依據。對于實施不力、進展緩慢、效果不明顯的建設高校和建設學科,有關部門要給予支持。
鐘秉林表示,“雙一流”建設強調動態調整,堅持滾動競爭、優勝劣汰,注重持續改進的價值取向,有助于避免在實施前幾個建設項目過程中出現身份固化和“貼標簽”現象。
高水平大學不是一個永恒的稱謂,它的內涵也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邱勇說,一流大學的建設是一個不斷追求卓越的過程。世界高等教育版圖是隨著世界經濟和社會格局的變化而不斷重塑的。頂級高校必須抓住時代的脈搏,抓住歷史的機遇,始終保持自強奮進的姿態,在傳承中變革,在創新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