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必須要重視基礎的學科
在26歲就攻克數學世界難題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特任教授、青年數學家陳杲,近日被網友稱為“硬核”,再次引起人們對數理化等基礎學科的關注。
數理學科是我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進程的一門基礎學科,是自然科學發展和重大技術創新的基礎。數學家丘成桐說:“數學基礎不牢固,就沒有好的技巧。于是有人提出,“學好數理化,走遍全世界不怕吃苦”;也有人提出,這句話有時代局限,已不適應當今社會現實。
那么究竟該如何理解“學好數理化,走天下不怕死”的含義呢?現在國家是否強調科技自主,大力提倡“學好數理化”?記者就這樣開始了他的采訪。
兩種聲音的碰撞聲
在網上和網下,關于如何看待“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不怕死”的討論非常熱烈,有兩種典型的聲音形成鮮明的碰撞:
有些人認為,這句話是20世紀70年代科技人才短缺的歷史產物,是歷史的產物,而目前我國理工科人才培養規模過大,已經不適應強調全面、多元、個性發展的教育潮流。
例如,“現在我覺得學好計算機、金融、英語走到世界各地都不怕。”中國地質大學四年級學生楊森的觀點很有代表性,也被很多人認同,他認為一些熱門的好專業,待遇好,比較吃香。相對于傳統的數理化,網友“朝陽”則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產業結構升級,現在學‘生化環材’的人都掉進了‘坑’,物理也沒有看上去那么高大上,但是擅長數學絕對是走向人生巔峰的利器。”也有網友從高考的角度來看,“已經過時了,現在是大語文時代,高考的差別主要在語文。”
與此同時,也有另一種觀點認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不怕死”的說法并沒有過時。因為基礎學科是數理化的代表,它不僅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而且對國家的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這確實是至理名言。"設計者孔永鋒認為,“數理化這些基礎課程,能充分抽象出世界上的各種現象,找到基本的規律,對以后處理問題,研究技巧等方面都有幫助。”作為一名高中物理教師,古建斌堅持說:“無論人工智能還是大數據,都離不開數學和物理,沒有堅實的數學基礎,何來創新?山西省太原市第十二中學校長馮國雷告訴記者,在中學,這樣的說法還有些被認同,但比不上80年代,因為社會更加多元化,更加關注人的發展,特別是人的個性的發展。如今,80%的學生選擇學習科學。
第二,堅持發展觀。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越來越多的專家、教師和學生持相對理性的態度,提出要以辯證的眼光和發展觀看待“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不怕”。
前面一半是肯定,后面一半是否定。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博士李澤洲的態度很明確,“數理化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從認識到適應、改造過程中,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也不能說‘走遍世界都不怕’,它否定了人類社會發展積聚的豐富人文遺產的重要性,同時也使人誤以為其他方面的能力并不那么重要。
雖然數學方法并不適合每一個人,但是絕對是一個有競爭力的選擇。北京大學第三年級學生李晗指出:“與熱門專業相比,數理化專業培養周期長,收益偏低,似乎并不理想;但數理化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方法等,對個人發展很有益處,無論將來從事哪個行業,都能使我們受益。
“很難說它是過時的,”通過對其背后邏輯的深入分析,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教授藺亞瓊認為,“80年代,這句話包含著強烈的個人競爭邏輯,強調要在將來的教育、升學、求職甚至職業發展中,學好數理化知識,才能取得比較好的地位。
“學以致用”是數學與物理基礎學科學習的“工具性”和“實用性”。北京大學教育學系的博士研究生,寇焜照認為,這是從功利的角度對基礎課的評價,是以“闖天下”這樣的實踐性來評價學習的價值。當前,基礎學科的學習應該具有強烈的興趣導向、邏輯訓練、理性思考,這是學好數理化的關鍵,而不能一味追求“走出去不怕”的生存和生活需要。
龍鳳呈祥進一步分析,這種個人邏輯形成的背景,一方面是改革開放后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急需大量的科技人才進行培養;另一方面是當時的高等教育還處在以培養尖端人才為主要目標的精英化階段,1978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只有2.7%,到1990年只有3.4%。
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階段,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4.4%。言下之意,藺亞瓊反復強調,“形勢不斷變化,這句話也是可以理解的。重視理工科教育,尤其是數學和物理教育,有利于我國的發展,有利于我國的國際競爭。
第三,拓展時代內涵。
雖然有關“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解釋各不相同,但大多數受訪者都談到了以數理化為代表的基礎學科的重要性,這是這句話的最重要內涵。
“經濟只是技術的表現,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更需要了解基本的東西,對世界的本質和起源有一個基本的理解,而數學和物理則要告訴我們世界到底是什么樣子。”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盧曉東特別強調,“回首往事,我們國家取得的輝煌成就并非一帆風順。但同時,我們也必須認清當前的危機,“卡脖子”問題、核心技術壁壘問題是當前的難題。現在,如果丟掉以前學好數理化的傳統,那就太危險了。
物理學基礎打得不好,還會對其他學科如工程的學習產生嚴重影響。中山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羅俊曾多次提出,中學生的數學基礎應進一步夯實。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的大一學生郭競一很贊同專家們的觀點,他說:“落后就會落后,核心技術的缺乏就會被其他國家所利用,這些核心技術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數理化人才。我們科大有一句名言:“基礎寬廣厚實,工作精新活”。基礎是否良好,決定了未來的道路會走多遠,未來的職業道路有多通透。」
科技創新能力日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因素,必須重新認識、理解和拓展“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不怕”的內涵,因為只有重視數學等基礎學科,才能在全球科技競爭中贏得主動。具體來說,一方面鼓勵年輕學生“學好數理化”,尤其是要淡化功利色彩,多一些興趣導向。自然科學改變了我們的社會生活方式,扎實的科學素養是我們融入現代社會的先決條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使習慣于鋼筋混凝土的心靈回歸自然。與終身學習相對應的是,“學好數理化”有了新的生命和新的認識。藺亞瓊認為,學好數理化,意味著學習者在概念、思維、認知等方面的掌握,有助于他們在今后更好地學習新知識,更強地學習,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盧曉東、藺亞瓊、馮國雷等專家還提出,在特別重視理工科專業的同時,不能忽視人文素養的培養,“把工科和人文結合起來的復合型人才是最好的人才培養。”
科技創新發展的核心是基礎學科。也就是說,只有重視基礎學科,才能在全球科技競爭中贏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