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是“親情”淡了,還是時代在改變?
近些年來,隨著女性意識的覺醒,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開始關注女性,挖掘女性特有的魅力。假如說,2021年春節檔的黑馬電影《你好,李煥英》開了個好頭,告訴我們,媽媽是怎樣一個人。然后在清明節時,電影《我我的姐姐》就告訴我們什么是我的姐姐。
長姐如母,長兄如父,幾十年前,如果父母不在,兄弟姊妹都要盡一切努力,撫養弟妹。
現在的“二胎”和兄妹年齡差距較大,彼此之間的“親情”也不那么濃烈。
四月二日,電影《我的姐姐》在各大影院正式上映。這部電影《我的姐姐》上映后,也受到了不少觀眾的好評。很多觀眾在觀看的時候被感動了,流下了眼淚。
就目前而言,《我的姐姐》的票房成績還算不錯,上映后迅速突破億元大關,升勢也十分迅猛,名列清明檔票房第一。姐姐》的口碑也非常好,很多影評人對它的評價都非常高。
[張子楓成功的身份轉換,從妹妹變成姐姐]
以張子楓為主角的《我的姐姐》也在這部電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前一提到張子楓,很多人心里都會想到她還是個小我的姐姐。而且在《姐姐》里,張子楓不再是那個大家都很寵愛的“姐姐”,而是一個“姐姐”。
長大后的張子楓,她的演技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尤其是張子楓的哭戲,極具感染力,讓人忍不住跟著落淚,這樣的共鳴真是難得,張子楓的演技簡直就是老天爺賞飯吃。
《女導演》的編劇引起了關于女性話題的討論。
這部電影,導演和編劇都是女性,所以對于這樣的女性題材的電影,故事由她們來講自然是合宜的。
這部電影把家庭中女性的壓抑、隱忍,特別是朱媛媛扮演的姑母,塑造得非常貼切,從她身上可以看到很多傳統女性的影子。影片《我的姐姐》就是這樣的。
在《我的姐姐》上映后,網上對于這部電影的討論也是蠻高的,有褒有貶,但這樣的爭議性聲音顯然是好的,能夠讓更多的人對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問題展開討論,從而能夠引發更多人對女性話題的討論和反思。
"扶弟魔"姐姐:舍棄親情還是犧牲夢想?
影片中,張子楓扮演的安然,很明顯原生家庭并不友好。父母親重男輕女,執意要生一個二胎男孩,傳宗接代,安然顯然是不行的。爸爸為了自己的愿望,不愿再見到安然,甚至把安然扔給姨媽,這種寄人籬下的感覺也不好。
這姑娘雖然遭遇了種種不幸,但她還是像小草一樣堅強地成長起來,像個孩子一樣。而安然的父母也得到了那個心想事成的小男孩,那個弟弟。可是,父母意外離世,弟弟成了姐姐的“負擔”。
其中一句話就是,嫁人不娶媽寶男,娶妻不娶扶弟魔。為什麼有這樣一句話,其實也可以看出在中國社會,姐姐所承擔的責任和擔當還比較大。
比如,《我的姐姐》里安然的姑媽,她也有一個“我的姐姐”的身份。明明上了大學,但弟弟卻因為上了中專,就要把讀書的機會讓給弟弟。這對阿姨公平嗎?很明顯,這是不公平的,但作為姐姐,把機會讓給弟弟是理所當然的,而姑媽那一輩的姐姐只能忍氣吞聲。
時間和思想是不一樣的。對安然這一代來說,女性的思想顯然是有所覺醒的,面對突然強塞過來的弟弟,安然本來是不愿承擔責任的,她也曾掙扎、抗爭過,但卻無法擺脫這種血緣關系。
“安然和姑母一樣,是套娃式的悲劇?”
有人說,“我的姐姐”的命運就像“套娃”,姑媽為了弟弟放棄了理想,安然也是如此。但誰讓他們在出生的那一天成為姐妹呢?
安然并不像她的姑母那樣,走上了和她一樣的付出之路。說安然是因為血濃于水的親情,讓她感動。他沒有被道德綁架,而是看到了親情相伴的人,那個和他血脈相連的弟弟。
必須說的是,女人真的很偉大,也很迷人。他們因血緣關系的束縛,明明可以砍下可以撒手的刀,卻因為愿意付出的愛。
事實上,縱觀整部電影,不僅有姐姐撫養弟弟,還有弟弟治愈我的姐姐的過程。
我的姐姐為了把弟弟送出去,與弟弟相處,其實弟弟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治愈我的姐姐,治愈她被原生家庭傷害的心。其中包括哥哥愿意與收養自己的家庭生活,也是為了我的姐姐成全的夢想。
針對當前女性的問題,《我的姐姐》這部電影還是交了比較滿意的答卷!
如今很多“孩子”,沒有吃苦,只享受快樂,《我的姐姐》的情節非常真實,姐弟情沒有那么濃,讓一個有獨立追求的我的姐姐,養一個“累贅”的弟弟,自然是非常不情愿的。
藝術,源于生活,源于結局,高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