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膽小、怕生、不敢打招呼,家長要怎么做?
您是否為此而感到煩惱:
小孩見了陌生人就躲到后面去了,怎么也不肯開口問候,
即使是擰半天開口,聲音也小得像一只蚊子。這怎么可能呢?
現在,我們就來聊聊天,孩子不敢和陌生人說話,或者到了陌生環境變得膽小害怕,該怎么辦?
小孩為什么膽小怕生?
并不排除有些性格內向的孩子喜歡安靜,但更多的孩子,與家人吵鬧,只是單純一到陌生環境就打鬧,這與我們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
一是生活環境過于單一。
由于擔心孩子的安全,或看護人自己不喜歡熱鬧,很少帶孩子外出接觸外面的人和物,或外出僅限于自己家樓下。
小孩走進陌生的環境,會感到恐慌,不知如何是好。
2.過多的負面評價。
沖擊式教育,多位家長追捧。
平常總是被拒絕,被否定,被指責的孩子,缺乏安全感,讓他學會主動保護自己。
面對陌生人,要保證自己不會說話,不會出問題,屬于自我保護的心理。
嚇唬孩子,并夸大環境危害。
過分的擔憂,強烈的保護欲望,限制孩子的行為。
如果你總是對他說“外面很危險,陌生人很危險”,孩子就無法判斷你說的是哪一種情況,所以遇到陌生人時不知道該說還是不說。
長久以來,選擇性沉默類似于成年人的社交恐懼。
四、缺乏示范和實踐。
問候對大人來說很簡單,只是一句話而已。但是對于孩子來說,并不簡單,他需要勇氣,需要示范,需要實踐,才能達到自如。
在孩子不愿開口打招呼時,要放平心態,不要過于看重孩子的表現得失,因為你此刻的態度會影響他的一生。
不要急于催促和指責孩子不愿意開口打招呼,因為你的態度將會決定他以后的行為。
小孩遇上陌生人不敢說話。
父母一方:強迫,指責。
「嘴上有什麼,叫人是不是?」
"快叫人啊,傻瓜!不要為我丟臉!"
小孩表現:很失落,也很固執,你越催促,他越不敢叫。
家長二:貼標簽。
這個孩子太膽小了,別跟他開玩笑。
”“粗魯!你說誰都不行
小孩的表現:躲在后面,或者緊緊抓著大人的衣角,又有點委屈。
三是父母:安慰、鼓勵。
"不要緊,下次再說。"
然后向‘叔叔和阿姨’招手示意。
小孩的表現:乖乖點頭或示意而不開口打招呼,心里已經在暗暗為自己下次的良好表現加油打氣。
父母三種方式的不同,決定了孩子的反應不同,間接成就了孩子不同的人生。
首先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也會隨之改變。
對付尷尬有個好辦法,就是這樣做。
變化總有一個過程,這樣做可以減輕孩子的緊張和焦慮,也可以避免自己的尷尬。
告訴他你問候的方式。
跟他打招呼的人說“你好”,跟他打招呼的人說“叔叔阿姨好”,你想用什么方式?
不僅教會孩子如何處理問題,也給他們自由選擇的機會。
幫助孩子了解不熟悉的環境。
當家中即將有客人或外出某地時,可以提前和孩子談談,讓孩子做好心理準備。
例如,“待會”是什么人來這做客,“待會”是什么意思,“去”是去哪兒,“去”是去哪,“見”是什么人,會發生什么事。
三、實踐與鼓勵。
回到家,在孩子放松的時候,可以用情景模擬的方式,和孩子一起做練習。
例如,你還記得下一次見到某事時如何問候嗎?家長可以先教孩子如何問候,然后扮演“陌生叔叔或姑姑”,讓孩子試著和你打招呼,這樣我們就可以練習了。
不要忘記給孩子更多的鼓勵,釋放壓力和焦慮。
途中遇到熟人,不要一開口就說“快,叫舅舅舅媽”,因為這是你的熟人,不是小孩的熟人;
走出家門,別一開口就是“怎么這么膽小”,因為對你沒有什么好怕的,對孩子來說就是一道鴻溝。
兒童學習以模仿和重復學習為主,不要放棄任何一個能幫助兒童練習的機會。兒童將越來越自信。
您是否曾遇到過不愿向孩子問好的情況?你們是怎么做到的呢?過來談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