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鐵鏈肖求增 談破解校外培訓難題,離不開教育結構的深層改革
最近,“校外培訓”相關話題成了教育界的熱門話題。每談及這個校外培訓,我們這些從事教育相關的工作者都不免感到有些感慨。近些年老,只要涉及教育的改良改革,校外培訓一直都是影響最大的問題。校外培訓不同于校園培訓,他獨立于教學計劃甚至教學大綱外,對課堂教育而言可以說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這些校外培訓在學生與家長的強烈的需求欲望下呈現蓬勃發展趨勢,現在已經到了校園教育決不能對其視而不見地步。可是如何讓校園教育更好地滿足學生及家長需求,同時改善或者改變校外培訓過度泛濫問題,是我們必須重視的問題。
校外培訓可以大致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以應試為導向,針對考試主科展開的校外培訓;第二種是興趣特長類的校外培訓;第三種,是以素質拓展類的校外培訓。尤其第一種以應試為導向的校外培訓,成為了令教師和家長群體深感焦慮,甚至將升級為社會矛盾焦點。其之所以空前繁榮,又與當前的校園教育的現狀息息相關。
在我國,中、小學教育雖然有著豐富、全面的教育目標,但學生與家長最看重的,始終是選拔性的升學考試。對校外教育來說,不論是“培強”還是“補弱”,結果都是想讓學生在下一次考試中獲得成績突破性提升。在校園教育中,老師肯定也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但是,目前大多數基礎教育學校的師資配置,都很難實現讓教師充分兼顧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進度與個人特點。大部分都是四五十人的大班級模式教學,多數教師僅依照大綱完成教學任務就已十分疲憊,因此往往只能按照全班能力的平均值把控教學進度,連因材施教都很無法很好的做到,更不要說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校外培訓自然成為學生和家長為課堂教育補充的第一選擇。
現實中不可否認,確實有一部分教師,在主動或者被動為校外培訓推波助瀾。盡管有關部門一直三令五申,禁止在校教師在外開設補習班,但是,不論是在中學還是小學,還是會有一些人偷偷從事校外培訓工作。甚至還有些教師會在課堂不能夠專心開小車,讓學生不得不參與補習,或者直接幫助培訓機構介紹生源。從學校管理者的角度出發,此類現象當然是師德師風失范的表現,但是,我們也要正視考慮一下,這些教師為什么要這么做,我們也不難發現,其實這與教師群體明顯低于其勞動負擔的待遇密切相關。
面對選拔性升學考試這個硬性的“指揮棒”,學生想要躍過“龍門”,必然要獲取足夠的助力。如果他們無法在課堂教育中獲得需要的東西,求助于校外培訓就成了必然的選擇。一方面,在應試這件事上,校外培訓已經成了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可或缺的學習工具,乃至于一部分教師都將其視為課堂教育的有益補充;另一方面,校外培訓對學生課余時間與精力的侵占,又反過來嚴重影響了他們在課堂上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損害了課堂教育的質量,形成了一種內在的悖論。
面對這種悖論,僅僅滿足于用行政指令限制校外培訓,恐怕很難取得預期中的效果。只要課堂教育的現狀與學生和家長的需求沒有發生改變,簡單地限制、打擊校外培訓,只會讓同類現象轉入地下,變得更難監管。在這件事上,單純的“治標”沒有意義,如果不能從校園一端入手,解決課堂教育這邊的問題,校外培訓注定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要讓課堂教育與校外培訓之間既相克、又相生的“悖論”消失,首先必須解決的就是師資問題。當下,且不論師資資源是否在整體上充足,各校之間師資力量分布不均,已是極其明顯的問題。對此,有關部門至少應在公立教育體系中大力推進師資力量的平均分配,通過促進教師流動、鼓勵名校建設分校、與一般學校合作等方式,讓教師的工作能力與壓力分布得更加均勻,從而為更多學生享受相對個性化的教育提供可能。與此同時,有關部門也應在條件允許的合理范圍之內,盡可能提高教師待遇,只有讓教師能夠在課堂教育的本職工作中得到合理的回報,才能防止部分教師和校外培訓機構締結“利益共同體”,從內部侵蝕課堂教育。有了更合理的師資分配和教師待遇,學校自然能更順暢地開展課堂改革,讓課堂教育朝著更加個性化、更能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其學習效率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處于“出口”一端的選拔性升學考試,也應加快改革步調,進而從根本上消解“教育軍備競賽”給學生和家長帶來的焦慮。有了這些“治本”之策,再加上法制化的政策監管,校外培訓的難題屆時自然會得到解決。
需要補充的是,作為教師,我并不主張徹底取消應試類校外培訓。不論大環境如何改變,總有一些學生和家長會有課堂教育無法滿足的特殊需求。我們所希望的,是讓校外教育不再成為普遍性的焦慮來源,而要做到這一點,依賴的必然不是“運動式”的對校外培訓的打擊,而是對整個教育結構的深層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