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推薦書目:在裂縫中尋找微光 文化大師的風骨與溫度
高燃正劇《覺醒年代》被網友評為“全劇淚目”、“真香現場”,一播出就在豆瓣評分就沖到了9.3分。
這部劇全面再現了陳獨秀、李大釗等文化先驅突破重重困境,開展新文化運動,引導民主思想啟蒙的不凡經歷。
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主旋律作品,《覺醒年代》拍攝手法新穎、情節安排緊湊,很多網友看過后直呼過癮,劇中對歷史真實而深刻的再現,讓人熱血沸騰。
除了跌宕起伏的劇情,這部劇最絕的一點就是通過細致入微、角度獨特的刻畫,把一個個歷史人物呈現得豐滿而鮮明,讓那些抽象的名字,在觀眾心里有了鮮活起來。
劇里無數個性鮮明的風流人物中,最吸引我的,卻是一個始終溫潤低調,但對整個覺醒之路至關重要的人物。
他就是北大校長蔡元培。
01 蔡公其人 君子如玉 潤物無聲
提起北大,多數人會在第一時期想起蔡元培,他任職北大校長的10年,是北京大學至關重要的10年,也是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的伊始。
蔡元培沒有陳獨秀的光芒四射、魯迅的犀利尖銳,也不及胡適風流倜儻,與其他新文化運動的風云人物相比,他謙和內斂,初看上去似乎沒有什么存在感。
但這位說話始終不疾不徐的溫潤先生,卻是整個新文化運動的靈魂。
在《覺醒年代》這部劇中,蔡先生的風骨擔當、幽默睿智都得到了充分展現,從劇中一個個生動、獨到的小細節里,我們能看到一個立體、可愛、可敬的蔡元培。
禮賢下士 三請陳獨秀
蔡元培剛剛接任北大校長時,為了招攬人才、充實學校師資力量,力邀陳獨秀加盟北大,任文科學長。
按理說,北大是當時國內最權威名校,年長陳獨秀12歲的前任教育總長蔡元培也是備受尊崇的大家。這樣的邀約對彼時重挫后剛剛找到方向的陳獨秀來說,是相當難得的。
可滿心關注著《新青年》的陳獨秀,卻“無情”拒絕了蔡校長的誠意邀約。
蔡元培沒有因為被拒惱怒或放棄,也沒有著急催促,他耐心滿滿,前后誠意十足去了陳獨秀入住的旅店三次。
這“三顧”中,有一處細節格外動人。第二次去時,蔡先生悄悄在陳獨秀房間門口巴望一下,發現雖已是上午,對方似乎依然在倒頭大睡。
為不打擾陳獨秀休息,他就找了把椅子,坐在房間門口,安安靜靜在露天走廊中等候,在白雪皚皚的冬日北京,把自己等成了個眉毛胡子都是雪花的“雪人”。
拳拳誠意,最終打動了特立獨行的陳獨秀,原本無意在北方常駐的他,接受了北大文科學長的委任,將新青年遷至北京,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個最主要陣營。
不以他人拒絕為忤,不因年資優越而傲人,是為文人風骨之寬厚。
力排眾議 主推新文化
新文化運動在北大蓬勃發展,遭到了守舊派的強烈狙擊。以辜鴻銘、劉師培為首的“保皇派”學者,屢次三番公然發難。
守舊教授黃侃施壓校委會,要求廢止陳獨秀等人的活動。學生們中也有反調,張豐載等人在校內舉行游行,公開抵制陳獨秀。甚至當局也開始施壓,逮捕了演活報劇支持新文化運動的學生。
風雨飄搖之中,依然是蔡元培,以堅定清晰的態度、溫穩從容的態度,理智應對,多方斡旋,救回了被捕的學生,也守住了新文化這棵剛剛萌芽的幼苗。
臨危不懼,溫和執著,是為文人風骨之堅忍。
潤物無聲 關愛身邊人
平日的蔡元培,是風度翩翩的名校之長,是老成持重的學界大家,也是溫和儒雅的知識分子。
但敦肅的蔡校長,也有讓人忍俊不禁的一面。
某日,蔡元培去辦公室找陳獨秀。陳學長辦公桌上的臺燈開著,人已伏案而睡——顯然是為了趕稿,整夜未眠,天亮了才在桌子上休息一會兒。
備受尊重的蔡校長端詳了一會兒,突然發聲。一開口唱出的,卻是溫溫柔柔的江南小調,
“叫聲阿哥儂快起呀床 太陽出來照在儂啊屁股上”聲音溫柔,既叫醒了陳獨秀,又用這種獨特的幽默方式,給緊繃的工作帶來輕松節奏。
細致周到,體貼入微,是為文人風骨之溫度。
蔡元培堪稱中國文人的代表,儒雅且堅定,端肅而活潑,他身上時時處處體現的,恰恰是自士大夫時期起延續而來的,獨屬于中國文人的風骨。
這種風骨,寬厚且堅守底線,敦肅又風趣幽默,給我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多不同的思路。
02 借古喻今 以文人之風骨 指當世之道路
快節奏的當下,我們尤其需要文人風骨。
風骨者,其一解為人品、性格,《晉書·赫連勃勃載記論》有載:“然其器識高爽,風骨魁奇, 姚興覩之而醉心, 宋祖聞之而動色。”
如蔡元培那樣不慍不怒的寬厚人品,逆境中仍能怡然自樂、哼著小曲叫同事起床的幽默性情,都是風骨的體現,人品、性格,決定了我們看待問題的眼界、角度,你看到的世界是狹窄抑或宏大,很多時候取決于你的風骨。
風骨者,也指指剛正的氣概、頑強的作風。正如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詩》中所寫:“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
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困境面前的不卑不亢,是中國風骨的最佳體現。你在對抗挫折的能力,很多時候取決于你的風骨。
可以說,風骨對我們而言,是處世的智慧,也是人生風雨中挺直的脊梁。
而中國文化名人的風骨,不僅僅存在在蔡元培,葉嘉瑩等公認的文人、學者身上。
那些知名畫家、藝術家,同樣以其高貴的風骨、獨到的人生智慧,同樣能讓當代社畜收益非淺。
比如,孟小冬五年征服三個戲碼頭的傳奇,會讓我們更加清楚“奮斗”的真正含義。
比如,李叔同終期一生不斷尋找自己的過程,會讓迷惑中的普通人清晰自己的方向。
比如,黃永玉50歲考駕照、90歲開個展的故事,會讓你重新審視人生的極限與邊界。
所有這些偉大靈魂,都在給予我們力量,如同一道道微光,指引著當下的我們在迷途中找到出路,在逆境中砥礪前行。
而想要更深入了解這些偉大靈魂,走進其風骨背后的精神世界,最好的方式就是像《覺醒年代》那樣,避開刻板說教,通過他們真實的人生故事,學習文化大使的處世哲學。
03 在裂縫中尋找微光 在字里行間,感受文化大師的風骨與溫度
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在裂縫中尋找微光:文化大師的風骨與溫度》與《覺醒年代》在思路上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從真實生活經歷入手,為受眾提供全新的角度,更加全面、深刻、立體地再次認識這些早已熟知的名字。
書中選取了20位文化大師,精心收集他們不為人熟知、但又能很好展現其人生智慧、人格魅力的真實經歷,讓人在讀故事的過程中,進一步接近這些偉大靈魂。
本書的語言也是一大特色,通過作者輕松、風趣、活潑的文字,讀者與文化大師的距離可以有效拉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以有趣、好玩、輕松的形式與文化大師展開了一場對話。
此外,《在裂縫中尋找微光》被選入金華暑期推薦書目,在故事里品讀人生,用文化大師的風骨,照亮我們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