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金融:科技正逐步使金融更具包容性
江西省宜春市主要糧食種植者劉應峰種植了2000畝水稻,每年都要花很多錢進行移栽、追肥和收割。到了2020年9月,她在手機上標出了自己的地塊,幾分鐘后,一筆350000元的貸款就到了。
網商銀行農村金融風險總監顧欣欣介紹,,劉迎峰利用網商銀行(NetMerchants Bank)的衛星遙感技術貸款,迅速解決了種肥和用工費用問題。目前,該技術已首次在中國690多個農業縣和地區推廣,覆蓋了中國三分之一的農業縣。試用期期間,有5萬多名農民使用了這項技術,并從中受益。
外灘會議"是2020年第一次金融科技會議在這里舉行,"金融普惠"已成為本次會議上最常見的詞匯之一。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所所長朱敏說,數字金融對減少不公正現象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人生來就有生存權和發展權,在今天的社會中,他們應該有融資的權利。"換言之,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資金和使用金融工具,反過來將加強和深化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權利。
中國第一位智能金融AI也出現在會議上,每個人都能擁有一名專門的人工智能財務助理。螞蟻集團數字金融集團(Ant Group Digital Finance Group)總裁黃浩認為,技術正在逐漸使金融更具包容性,智能可以更好地連接用戶和機構,并幫助全體人民改善他們的財務管理。
朱民還說,金融是一種工具,他放大了人的功能和潛力。由于技術原因,他可以接觸到無數以前無法接觸到的人,這可以改善不公平的問題。給予窮人和低收入的人財政資源來開發他們的潛力也在走向繁榮的道路上。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锏也指出:"過去的技術讓你更準確。今后,我們必須確保世界上沒有人值得幫助。"精確是從一百人中挑選一個人,而不應該為其中一個人服務。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里斯蒂娜·喬治耶娃(Christina Georgiyeva)在向大會發表講話時還表示,包容性福利不僅符合道德標準,而且可以在金融科技的支持下加速經濟復蘇。"數字金融服務不僅可以幫助失業者,還可以讓他們把錢放在口袋里,在自己的社區消費,為企業提供支持,從而加快經濟復蘇。
在螞蟻集團首席執行官胡曉明看來,科技公司需要將云計算、數據庫和區塊鏈的能力整合到面向普通民眾的工具、產品和服務中。讓菜農管理他們的客戶,讓他們重新購買。"當他們有好的產品和新鮮的蔬菜,他們也可以促進,經營和市場。他們也可以很容易地通過這些數據獲得貸款。
胡曉明強調:"我們可以通過數字技術向所有被遺忘的中小企業和個人發放貸款,乞丐也可以獲得貸款,這只不過是配額問題。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受到尊重。今天,只有技術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