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最大棚戶區“變身記”:老鼠家里打架蹤影消失
在過去,工人的村莊就像一個破碎的大窯。雨里滿是泥,陽光明媚的日子潮水又來了。"最近,考慮到棚戶區的舊貌,居住在武漢清河區清河社區的 79 歲男子吳傳發唱了" 湖北慢板 ":" 國家出資興建高層建筑,修繕棚戶區。" 如今的工人村環境真美。青山藍色的水反射著藍天,紅花綠草,光纖對家庭來說,天然氣更環保。
新中國的第一代鋼鐵工人吳傳發(音譯)直截了當地說:" 從一家人擠在一起的 18 平方米棚戶區棚屋,到一棟寬敞明亮的兩居室和一居室新房,吳傳發直言不諱地說,他已經趕上了美好時光。
武鋼興盛的武漢市青山區,是 1955 年 2 月武鋼建設的重點工程之一。全國有 100000 建設隊伍 "先生產后住",設立簡易棚來支持武鋼建設。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低矮低矮的平房像業主一樣,正在老化,成為武漢乃至中國中部最大的棚戶區。
有 4 萬多名居民生活在 13700 戶人家中。2007 年 4 月 26 日,青山老工業區棚戶區改造正式啟動,涉及 11142 名棚戶區居民,占總數的 81.3%;第二階段于 2014 年 9 月實施,涉及 2518 個棚戶區,占總數的 18.7%。
清河社區書記桂曉梅告訴記者,截至 2016 年 7 月,臨江港、青衣宜居、青康民居、清河民居、清心民居五個住宅小區竣工,住房單位 16959 套,面積 118.1 萬平方米,全部改建為新居。
胡繩,73 歲,1953 年和父親一起來到武漢,父親在廣西幫助建造武鋼。后來,胡繩也加入了武鋼,住在 20 平方米的棚戶區宿舍里。他結婚生子。上世紀 80 年代,這家人也住在 "統一家庭"。幾年前,他的兒子也加入了武鋼,不像他的錘子,年輕一代在電腦屏幕前操作軋鋼機。
在棚戶區改造后,胡繩和他的妻子住在一棟有兩間房一廳的新房子里。兒子也結婚了,住在一間高樓的電梯房里。一個三代武鋼人的家庭見證了這里生活的滄桑,舊的面貌改變了。
胡繩在青山綠水紅鋼新時代展館向記者講述了棚戶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原來,棚戶區的小徑又彎又窄,房子低矮、破舊、陰暗潮濕,沒有獨立的廚房、廁所,也沒有消防和基礎設施。每天早上,公共廁所前面排著長隊。晚上,每個家庭都有一個爐子,空氣里充滿了煙塵。下雨時,房子里有漏水,臟水從房子里流出。風吹時,由于電線老化,火災頻繁發生。
有些人比較生動:住在棚戶區,感覺到 " 晴天灰蒙蒙的,雨天滿是泥,外面刮著風,房子里有小風,外面下著大雨,房子外面下著光,外面下著大雪,小雪落在房子里。
如今,改造后的棚戶區到處都是高樓大廈、成套設備和便捷的交通。居民們再也不用擔心晚上在家里打架了。" 新住宅的搬遷有三層外墻絕緣、充足的光線、透明的南北、合理的設計、方便的天然氣、自來水,徹底改變了原有棚戶區的生活環境,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
小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而是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逐步顯現出來的。"胡繩認為,小康社會不僅是為了解決人們的衣食住行問題,也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和文化需要。" 宜居,適合工業,適合商業,青山是金山銀山,這是青山(區)最好的詮釋。